他考虑问题就考虑的脑子想的相对比较的更多一点,他会说这样世界上,你讲抽象的道理没有意义的,归根结底我们在这里活着,道德行为必须表象为每一个人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来讲?
那就是具体的无限和坏的无限。坏的无限不讲具体,我就讲你不葬父母是不对,不管怎么样,你得把父母葬以后你再动手;或者说你不告诉父母是不对,不管怎么样,你父母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这是他们的权利,你作为子女的你必须告禀告他们,你才能娶媳妇,你不告诉他你是大不孝,这是坏的无限。在黑格尔看来。
好的无限,黑格尔会说孟子讲的对的,“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具体如何来拯救危机的人,危机的动物,危机的国家,危机的天下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人都要干涉他,这是一样的。所以,地方,这是我们中国人厉害的地方,黑格尔在这一点上跟我们中国人比较相近。
康德他为什么这样讲?
他的道德思想当中就是想要强调自主行动者,他本身有某件事情,自主行动做的事情,本身就有绝对价值的,他想强调的是绝对性、普遍性。
为什么他要强调我们做事情要不顾一切来做,就不管我碰到什么样的具体的情况,不管我有什么困难,我就一直做下去,康德说,因为我们有尊严,这里面引进的一个概念,就是尊严,对我们人来说是有绝对价值的。
所以,他可能会说,黑格尔的这种讲法会导致机会主义。
对你有利的人会说,我考虑到实际情况,你这样做不对,我要从权,我要采取一个其他的方式稍微缓一缓,其实从权不是说没有原则。康德在地方他会说,我们人这些东西最道德的绝对性,是跟我们实践者他本身的尊严的决定性。
每个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地存在着的行动者,他必定要认为,人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任何别的事情作为手段,所以,我们人才我们为这样,他必定认为自己是为他的自由才去做这件事情,也就是我们人,你说为了快乐我去做这件事情,为了报答他我去做这种事情。
在康德看,包括我们现在的孝道,我们要报答父母,我才会去,我宁可放弃自己上大学,放弃自己出国,我要照顾父母。在康德看来,恰恰这是最不道德的一个想法,为什么?
你是把自己当手段而不是把自己当目的,康德都认为道德说到底,跟我们人的尊严有关系,尊严一句话就是,康德到今天让无数人感动的那句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们在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我有什么好处,如果我做某件事哪怕是精神上的好处,或者是道德上我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做了这件事显出我是孝子,那你还是把自己当手段,你做这种事情都是为了达到另外不是你自己,你是要达到你以外的一个目的,因为你的孝子的名声和你是两回事。
康德在地方是非常深刻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做事情永远最终说到底,应该是为我们的自由的缘故,他的原因只能够有一个,而自由本身是目的,我们要在世界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被任何外在于我们的力量推着走。
他说除非我们最终关心这样的自由,否则,我们都不会觉得是一个有自主能力的行动者,因为你不觉得自己有自由,你怎么会把自己看作是说,我愿意这样做,没有你愿意不愿意,外在的力量比你强大,哪有你愿意不愿意?
所以,康德就认为这一步是绝对不能让的,我必须要认为,自由这种能力对我有绝对的价值,我真正关心的说白了就是这件事情。
我就要证明我有这种能力,你在证明时候,同时也就证明了你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因为你所有做的这些事情,杀身成仁也好,帮助父母孝敬父母也好,助人为乐也好,都不是为了说让他们说你好话,让你在社会当中成为一个圣人的形象,不,你是为了自己这么做。因为你是自由的,你是自觉自愿的这么做,你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尊严要求你这么做,那不是为了别的。
所以,康德又有一句很有名,就是你要如此行动及怎么样行动,“无论是你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的时候都应该同时当作目的,而尽绝不能够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
所有道德目的,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这一点也是感动了后来无数人的地方,比如说一定要说人道主义哲学讲,康德算是第一个。把自己当成目的,也不能把别人当手段,这一点更不容易,因为在今天我们已经有一个普遍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甚至于我觉得像我们现在,孝顺父母,很多人就是这样讲,因为父母在我们身上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我要报答他,把子女和父母看作是一种利用关系。
不是看作绝对的是相对的,是说市场关系交换关系,你以前对我好了,我再对你好,换来换去。所以,如果康德他知道我们中国人现在有这种想法,他会悲伤,他会说你把自己当手段了,我为什么需要父母,因为我那时还生活不能自立,我需要他们来供养我,来抚养我来把我养大,现在我要报答他们,也是你把自己也当作手段,因为他们现在老了,我要报答他们,我成为他们的手段。
所以,在康德看来,把别人当手段的人,一定自己也会把自己当手段,把自己当目的的人才能够把别人当目的,当然要做到非常不容易,可是他里面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光辉,从他提出到今天就感动了无数的人。
比如,考研究生主要选择导师,只要录取就行了。哪个人当老师跟我没有关系的,我进来就好了,我有一年就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时三个人,三个人以后就我只能够选一个,因为我不能多带,其他老师也带,我选了另外一个人。另外两个,第一个同学问,老师录取了我没有,我说当然录取了,只是其他老师带。
话还没说完,哈哈大笑,扬长而去,还有一个,我觉得到现在还对不起他,他是河南的一个中专的毕业的一个学会计的。你想一个中专学校学会计以同等学力考上,整整五年,没日没夜的在那里复习,从来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考上了,我不要他,嚎啕大哭,哭了一两个小时我都劝不好。他一边哭一边跟我说,我说某某老师会带你的,他说,我都不要,老师我不是随便的,我已经对复旦的所有的老师我都研究过了,我就觉得你最合适我。
因此他就哭,那时已经天黑了到六点多了,眼泪一岔准备回去了,后来我死活把他拦住,我说你还是要慎重,你现在工作也辞了,你回河南新乡那个地方你怎么办?
我看你还是留下来,要不然你将来生活有问题了,你这在复旦,虽然我不是你的导师,我跟你还有友谊,你可以随时来找我。
这才算把他劝醒,可这孩子以后伤掉了,孩子以后总是觉得这三年在复旦,你看他始终闷闷不落,后来现在也在西南的一个大学里面教书,有一次他到北京去出差,我你到北京去,你帮我复印两本书,他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去给我弄来了,老师不用谢,你以后多指点指点我就行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完全不一样,我又想到了人和目的和手段的问题,我有的时候就我到今天还很难接受,你写信给我写的很感动,说我要拜你做老师,老师怕他是把我当手段,但是,他把我当手段的时候,他也把自己当手段了,他没有觉得这里面是有关系的。
康康在地方,他的确是非常高尚非常高大。道德秩序,因为还有惯例,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还是很值得讲,因为昨天有一个老外在讲的时候,来了一个外地社会上的人,他给德国人提的问题,他认为,人是目的是讲不通的,他说归根结底是什么?
所有目的都是手段,人生目的仍然是手段,因此人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他是社会上来旁听的。因为,我们社会的确很容易让目的概念,我们现在都把他理解公理以上的规律,而不太会理解康德,尤其是在第三批判来讲终极,康德越到后来,人是目的论的思想越来越纯厚。
第三批判里面感人得不得了,他就问题目的的论述,现代社会只承认一种目的,目的论从十七世纪开始,已经被很多人,尤其英语系的哲学家认为纯粹是胡扯,目的论是迷信,像亚里斯多德讲宇宙是有一个根本的一个善的目的,指导着宇宙的运行,那是迷信。
人是目的的思想是他整个道德责任的一个基石。因为康德把道德秩序,不是看作是一种我们对我们创造出来的秩序,一种人为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有指定的角色,我们被迫服从这样的一个指定,承担这样的一个角色,所应该承担的一个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