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地理教学的逻辑》7

【打卡人】罗春燕

【书籍打卡次数】7

【章节】第四章《基于正是情境的问题式教学》第一节、第二节

【书籍摘要】1.真正的完整知识,往往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观察和实验,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不同观点的碰撞,不断补充和完善认知,从而促进对问题的深入建构。

2.地理的学习成长记录表:学习目标与疑问,读图记录、知识联系,问题记录,问题探究,学习反思;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如何做呢?

3.具生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源于认知主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有机性、创造性和生存性的交互作用。

4.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面对不同生活情境、参与不同实践活动中进行。好的地理情境不仅要有时间、情节和空间,更要蕴含真实的问题。

5.案例1《热力环流的情景》先通过书本模拟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视频中电梯上升时气压数值的变化;图片展示喜马拉雅山不同高度的气温和海拔;实践登山时呼吸困难的体验;防晒液外喷的原因;用火灭火的原理。

6.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解决。创设有效情景,基于地理视角提出问题,凭借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利用地理语言表达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逻辑。基本问题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关联,答案是开放的,反映专家思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需要查阅资料,掌握不同的观点。

7.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迁移,解决真实世界的挑战。

8.案例二《乡村与城镇》:如果让你选择生活的地方,你会选择部落、农村还是城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聚集形式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将如何?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居住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城乡差异的深刻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9.


10.

【读书感悟】1.书中给出了基本问题的标准,在不知道标准之前,觉得一节课多设置几个问题就叫问题式教学,问题没有思维链,没有层层深入,没有从浅到深,从现象到本质到迁移。书中《热力环流》的案例给我大开了眼界,原来高中的地理课堂还可以这么生动鲜活对生活有帮助。

2.从月球急救到荒漠求生,相似的材料却因为环境差异需要选择不同的急救用品。不同的用品下让学生总结启示。这样的课学生的实践力强,思维含量大,是真正有用的地理。

3.情境教学的逻辑链:知识结构性—情境真实性—问题性—迁移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