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老师的《精进》一书中,提到了对未来进行规划的两种视角,即“近未来”和“远未来”。
近未来表示最近的一段时间,如几天,一周或者是一个月。
远未来表示未来的几年,如3年,5年或者10年等。
这是心理学家伯曼和特普,对未来进行规划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用这两种未来的视角看待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完全不同地心理表征。
在近未来视角下,我们会更多地考虑要不要做,怎么做,如何去做这样的问题,即把目标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
拿写作来举例,在近未来视角下,我会想最近一个月我要写几篇文章,投稿几篇,每天的日更写什么内容。
因为这就是我最近要做的事情,会比较清晰、具体,可操作性也会比较强。
我会制定一个月写作的计划,然后看需要看的书,买写作的课程,和一些写作的老师建立连接,向他们学习。
换作是远未来视角的话,就会更多地抽象和概括。
比如,我会想成为一个作家,脑海中有这么一个标的。
但是具体怎么做到,分几大步,每一大步又分多少小步,路线图是什么?
这些问题,我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楚,只是说我有这个志向。
就好像远远地看到一座山隐藏在迷雾之中,但是在模糊之间,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山头。
而我呢,大概知道往那个方向走,但是可能弯弯曲曲,遇到很多坎坷。
01
那么,在这两种视角下,会有什么问题呢?
在近未来视角下,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受到现实的干扰,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做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享受即时满足。
什么叫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呢?就是那些做了之后能立马带来愉悦、金钱、享受、获得感的东西,但是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比如刷短视频、看剧、游戏等,打一盘游戏,在游戏中一关又一关打怪升级,就可以立即享受到刺激和快感,但是随着游戏的结束,快感也立即消失。
而那些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做的收益比较高,又能长期获益,比如得到一位前辈老师的指导,悟透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
还有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例如读书、练字、写作等,虽然每次做的收益虽然不高,但是持之以恒,能够长久地累积复利,甚至可以获益终身。
我们成长或者说是时间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的时间,尽量多的花遇在长半衰期的事情上面。
这样的话,收益才可以持久享有。
在近未来视角下,在你实施自己计划的当下,会有很多替代的选项来诱惑你,让你无法坚持去做对长远未来目标有利的工作。
还是拿写作来举例,在写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去写、去接受批评的反馈,去改稿和磨稿。
这不仅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情,简直可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了。
当我写作卡壳,难受的时候,有人约我去看电影,或者打一局游戏,我能不能忍住?
如果忍不住,长期的目标可能就很难实现了。
而在远未来视角下,又会面临可操作性比较低的问题,只看到一个模糊的”山头“,但是怎么过去,不知道。
在这种视角下面,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恍然发现时间已过去很多,但是进展远不及自己的预期。
02
如何使用好这两种视角?做5年规划。
既然这两种视角单一使用都会有问题,那为什么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呢?
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而且我们或多或少都在应用这样的方式。
比如说5年规划。
我们国家做规划都是以五年为期,十二五、十三五,每五年一个阶段。
例如十三五的计划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每一个5年之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是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
在这个目标之下,要去具体制定执行的步骤,并且不时地往这个目标进行对齐。
每年可以回看这个目标,看看有没有偏离,并对步骤进行纠正。
如果进度慢了就拼命追赶,如果进度快了,就可以稍微缓一缓,进退有据。
这样其实就是一种既注重远,又配合近的平衡方式。
其实,我们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借鉴5年规划的思路。
在远未来视角下,我们有目标的牵引,就需要注重实施的战术和步骤,聚焦于如何去达到和实现。
第一年我应该达成什么样子?第二年又应该在成什么样子?以此类推。
然后第一年又要细分到每一个季度,每一个月的计划执行。
近未来视角下,我们就要多看远景目标,剔除那些可以替代的选择,做那些能有利于目标并产生长期价值的事情。
要成为作家,那我就把那些短视频软件,还有新闻软件,信息流推送的通通都删掉;
或者设置很高的使用门槛。
养成习惯,持之以恒,用正向反馈来激励自己,而抵御这些负面的消耗和能量。
以5年为时间长度来进行人生的规划,既不特别长,但是也不短,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