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教育的悲剧,莫过于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随波逐流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的悲剧,莫过于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随波逐流的人越来越多。”刘道玉先生的这句感慨,道破了教育领域最隐秘的困境,也彰显了他一生坚守的品格——以真话破虚妄,以坦荡护初心。
这位历经风雨的教育先驱,用七十年教育生涯的直言不讳,为中国教育立起了一座“敢说真话”的精神灯塔,至今仍照亮着教育变革的道路。
真话,在刘道玉先生眼中,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执掌武汉大学期间,便以“敢说”闻名。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的僵化弊病,他直言“大学不能成为行政的附庸”,力推学分制、转专业制等一系列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桎梏;面对学术评价的功利化倾向,他痛斥“唯论文、唯分数是教育的异化”,倡导“创造教育”,让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得到尊重。彼时的教育界,不乏明哲保身之人,而刘道玉先生的真话,如惊雷般打破沉寂,只因他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敷衍。”
退休后的刘道玉先生,并未停下说真话的脚步。他笔耕不辍,撰写数百篇文章,直指当下教育的沉疴:批判中小学“唯分数论”让学生沦为“考试机器”,痛斥高校行政化挤压学术自由,直言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有人劝他“少得罪人,安享晚年”,他却回应:“对教育的弊病保持沉默,就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直言,不是鲁莽,而是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热爱;不是刻薄,而是对育人本质最坚定的坚守。
反观当下教育领域,“不敢说真话”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双减”政策阳奉阴违,却不愿直言“功利主义”的根源;一些学者为迎合评价体系,炮制“灌水论文”,却不敢承认学术研究的初心已失;不少教育工作者看到改革中的问题,却因“怕得罪人、怕担风险”选择沉默。这种集体失语,让教育弊病积重难返,让改革之路步履维艰。而刘道玉先生的存在,恰恰证明:真话或许刺耳,却能刺破虚妄;直言或许艰难,却是教育前行的动力。
敢说真话,从来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刘道玉先生的真话,始终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基于对学生成长的真切关怀。他说的每一句“逆耳之言”,背后都是“希望教育更好”的赤诚之心。这种“以真话护教育”的品格,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校长当敢于直言办学中的形式主义,回归教育本真;教师当敢于直言教学中的僵化模式,呵护学生天性;学者当敢于直言学术中的浮躁之风,坚守学术良知。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刘道玉先生用一生诠释了:教育的进步,离不开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教育的未来,需要守护真话的担当。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更需传承先生的直言精神,不回避问题,不粉饰太平,以真话凝聚改革共识,以坦荡破解发展困局。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摆脱虚假的枷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真实的滋养中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这便是刘道玉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