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科学素养。李政涛老师告诉我们:科学的课堂需要实验和实证。实验是探索教育规律和课堂规律,获得科学的教育知识与课堂知识的根本途径。实证既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研究态度:把课堂的反思、改进与提升,建立在有依据、可询证的基础之上。实验而来的数据等,可以作为课堂改进的基础性依据。它们共同指向于传统课堂研究重思辨、轻实证、有观点、无证据的陋习。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我们不变的选择,“真”由科学来解决,真的实质就是“客观性”,“善”由哲学来解决,它负责提供合理的价值观,美由艺术来解决,引领人类迈向美的人生与美的世界。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让科学思维在课堂上看得见?化理念为过程、化思想为方法,知识是思维的材料和载体,思维是对知识的组织和加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三方面,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构成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成学生文化底蕴等维度的知识、具有社会性和科学精神等维度的思维。这说明知识与思维两者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可分离的关系。
以语文测试为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应该全面渗入到语文的阅读、研究性学习和写作三大方向中。《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展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研究框架,包含了学习理论、基于设计的研究、专家学习和概念转变、知识可视化、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等专题。移动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学习、跨界学习等,都构成了新时代的核心特质,学习方式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必然要随之转变。
李政涛老师说:终身学习,就是终身用脑,所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身用脑的习惯,始终保持脑的思维活力,避免把本已激发的大脑潜能封印起来。
真心认为学习真的很重要,要学习啊!学习也要有“场”,就像李政涛老师说的:学习是一种身体与环境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使得有机体能够对变化着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互动及其获得的经验会影响脑和心理的发展。所以,理想的课堂环境,有一种带给学生安全感、归属感、参与感、兴奋感和真实感,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的情绪氛围。
李政涛老师认为,在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时,我们可以将脑科学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结合起来,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与满足感。可以使用各种文件夹展示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对学生实施增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