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尚书》名称阐释
“书”原始“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指是指当时流传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集结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
“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尊信的意味。《书》称为“经”,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二,记言与记事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三,《尚书》的主要内容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那些号令多称“誓”或“诰”,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尔有称为“谟”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只是根据传闻追记。
四,《今文尚书》
先提到一个人物——伏生,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中。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29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间,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
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抄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尚书》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三博士;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给其作过注。
清代时,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
五,《古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墙壁里得“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书“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写的,恭王将这些书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16篇,这称为《古文尚书》。
六,《古文尚书》的运气
1.武帝时,孔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所以便一直淹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始终没有盛行。
2.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刘歆与“五经”博士争辩,便是后来的今古文之争。
3.东汉初,杜林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给那一卷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但是杜林的这卷,并未传到后世,或许是三国兵乱的缘故。
七,伪《古文尚书》
1.汉成帝时,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29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称《古文尚书百二篇》。献上后,与皇家藏书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落得人下狱书毁废,从此失传。
2.到了三国末年,魏国王肃,伪作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王肃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连缀,成功了这部书。书中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志主义”,顺应当时的正统思想。
3.晋武帝时,大概是王肃的伪《古文尚书》曾立国博士。
4.东晋元帝时,南方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北方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了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
5.唐太宗时,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的是伪《古文尚书》孔传。 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八,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
1.南宋的吴域首先发难,写了《书稗传》,可惜失传。
2.朱子疑信参半。
3.元代的吴澄断然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写了《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
4.明代梅(族字下有个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
5.清代三位学者,尤其是清中叶的丁宴,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
《尚书》第三篇,主要记录了《尚书》流传散拾的一生,其次交代了此书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这一经典以抱缺守残式的版本、诘屈聱牙式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很期待与这本书打个照面,一览其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