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讲到心灵才是唯一的动力来源,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唯心主义,因为考虑到现实情况的话,老师们的教学是不仅仅属于自己的,还被很多的教学制度和考核标准所束缚。这种束缚使我们“恐惧”,这种恐惧是我们远离同事、远离学生、远离学科、远离自我,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就能感受到,从小我们就是害怕老师的,害怕老师的提问、害怕老师的作业、害怕老师的批评、害怕学不会、害怕考不好。其实,老师内心也有自己的恐惧,害怕自己的无知露馅、害怕在学生面前显得愚蠢等等。
如果我们试图接纳一切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无知”,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教和学,可以出于好奇、希望、怜爱、诚挚来进行教学,或许恐惧就会减弱一些。可以心中有恐惧,但不必惊慌于恐惧,只要我们的言行能够以真诚地对待心中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
教学需要我们拥有比日常更敏锐的觉察力,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创建一个这样的教学空间:这个空间应该即是界限分明的,又是门户开放的;即是热情友好的,又是紧张急迫的;即是鼓励个人发表意见的,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即尊重学生的“小故事”有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即支持个人的独处,又有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即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或许我们就会超越忐忑不安。
这样一个空间需要我们置身其中,即在这一空间内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认识现实、展开教学。老师在这个共同体空间中要用更多的实践去开辟学生能与主体即彼此对话的空间,而不是用资料与自己的想法填满这个空间。
除了教师、学生、学科、课堂的共同体之外,我们不可忽视另一个学习共同体即同事。同事交流时我们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路之一,因为世上没有优质的教学公式,而专家的指导充其量时边际效用。如果我们想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因该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形成作为优质教学之源的内心世界,另一种是组成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及其教学技艺的教师共同体。
摘录:
一个人不能做到表里如一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人生。
任何人对你的惩罚无论多么严厉,都比不上你因卑躬屈节的妥协而给自己的惩罚。
情绪时客观的大敌,因而必须加以抑制。
干预说话、挑战错误才是保持神智健全的康庄大道。
一旦我们将作认与作时天衣无缝地重新连接起来,就能以焕然一新的激情、坚定不移的意志、坦诚无私的襟怀走向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