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童年里自由玩耍的时间还是很多的,大家玩泥巴、下河捉鱼、上山砍柴、几个小伙伴做游戏等,也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候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玩耍,不但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还锻炼了生活的独立性。那时候感觉过得很快乐,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活泼,没有太多的压力背负在身上,身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达,信息网络覆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高学历就找不到好工作,家长们普遍焦虑,学校更是为了追求升学率,拼命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学校的课程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家庭里,孩子偶尔放松一下,家长们看了心里就不舒服,好像孩子的成绩马上就会下降似的,于是又严加监管,让孩子继续回归到学习的状态他们才放心。有专家说,现在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他们过早地被家长和老师思想洗礼了,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苏老师说的“这一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儿童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试想,一个孩子一天到晚就是学啊、抄啊、读啊,他内心会不会烦燥?会不会抵触?这是不是他内心的意愿?我们很多老师经常逼着学困生要认真学习,要按时写作业,但他听不懂,当然写不出来了,老师又要他完成,这样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立,老师就很容易给学生贴标签了。
帕夫雷什中学的作息安排有上半天和下半天,上半天学习,下半天学生可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心情是愉悦的,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周末布置的作业,到周一来上交,总有许多孩子交不上?为什么两天时间,孩子反而作业上交率这么差呢?究其原因就是周末这两天是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经历了五天紧张的学习,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跟小伙伴去踢一场足球,有的一起在玩乐高,还有的可能玩玩自己心爱的游戏。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是很专注的,可能还会有奇妙的火花冒出来。两天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多时候他们忘记写作业了。
老师不要大声喝斥,把学生不交作业看成是很严重的事情,要问清楚原由,让孩子补做起来。不要因为没交作业就把他树立成坏典型,这样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就彻底被打击了。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孩子为什么爱踢足球?只要你跟他们参与一次,你也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你与孩子一起玩几次,你就会知道游戏中的刺激。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你就会感受到儿童真正需要什么,这样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某些冲突。孩子沉迷于某种事物中不能自拔,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我们成年人不也这样吗?许多人被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们也很难摆脱。
那么如何教给儿童合理地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呢?用魏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二个方面:一是引导孩子形成有价值的兴趣。这里面是一个怎样的操作过程呢?我觉得首先要观察你孩子的天赋与资源。有些孩子很小就显露出某些特点,如特别喜欢玩乐高,特别喜欢折纸,特别喜欢音乐等,家长或老师要抓住这一萌芽,创造条件加以培养。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利用资源把孩子的兴趣形成热爱。孩子的兴趣是否有可持续性?孩子在这方面是否真的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我们要让孩子不断地尝试,在试错中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最后是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或训练,让孩子在这方面的特长得到高人的指点。
有些家长说,孩子喜欢某方面的兴趣,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成绩,魏老师的第二个方面是这样说的。要确保孩子的基本时间,但不要过度。家长或老师要给他们定时间。在保障休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形成习惯。特殊情况下,适度牺牲学习时间培养兴趣。如孩子要参加比赛了时间又紧,这时可以适度用学习时间来练习,过后再补上。总之合理安排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原则是;学习要自律,兴趣关乎自由。前者给人以成就,后者给人以意义。
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沓的不良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