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115~118页
价值的去弊
课堂理答的意义之四,它是一种价值的去敝。
什么是“价值的去蔽”呢?“价值的去蔽”意味着事物本有的价值被遮蔽起来了,学生看不到,那么通过老师的理答把它的价值又重新释放出来。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课文《三顾茅庐》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老师出示了这段文字,然后让两个学生来读刘备说的话。
——第115页
第一个是女生,读的时候,语速很快,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第二个是男生,他读的时候,在“如此无礼”的后面停领了一下,换了一口气,然后继续往下读。
这个老师很敏感,马上就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学情,让大家讨论:读这个地方的时候,需不需要停顿?理由是什么?应该说这个老师是很有教学智慧的,而且这个教学细节又抓得非常准。……
第一个学生说:“这个地方停顿一下,是因为刘备心里想后面的话到底该不该说,因为张飞毕竟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呀。”
老师的理答是:“有这种可能。”
第二个学生说:“刘备一上来就骂得很凶,有点儿上气不接下气了,所以要停顿一下,好换口气。”
老师的理答是:“也有这种可能。”
第三个学生说:“张飞惹刘备生气了,所以刘备说完第一句话以后,要想一想怎么处罚张飞,因此就停了一下。”
老师说:“你的思考与众不同。”
第四个学生说:“这是一个反问句,为了加强斥责的语气,就需要停顿一下。”
老师说:“对的,反问句本来就应该这样读。”
四个学生谈了各自的理由,都认为需要停顿,但是理由不一样。我们再来听听老师的理答。理答的效果怎么样,好吗?不好。
为什么说不好?通过理答进一步引领学生思考,把学生的理解再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在求贤若渴的背后“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这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是很遗憾这个老师的理答,似乎缺乏这样的动力。……
——第116页
这是一次虚拟的理答。
第一个学生说:“这个地方停顿一下,是因为刘备心里想后面的话到底该不该说,因为张飞毕竟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呀!“刚才老师的理答是“有这种可能”,其实这句话是废话,正确的废话,说跟不说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虚拟改进理答,可以这样说:“一个是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一个却是尚未见面的一介书生,刘备是犹豫了一下,但仅仅就是这么一下,他马上说出了下面这番话,由此可见……可见什么?”
让学生讨论。然后老师接着说:“可见在刘备的心目当中,这一介书生的分量要超过他的结拜兄弟。”这是为什么?因为“得人才者得天下,刘备是一个政治家,他深谋远虑!你看,如果是这样理答,价值就呈现出来了!就把思考推向了纵深!
第二个学生说:“刘备一上来就骂得很凶,有点儿上气不接下气了,所以要停顿一下,好换口气。”
虚拟的理答可以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斥责?为什么还要大声斥责?以致一口气都缓不过来呢?”很显然,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使然。所以,这样的理答就可以把学生们的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个学生说:“张飞惹刘备生气了,所以刘备说完第一句话以后,要想一想怎么处罚张飞,因此就停了一下。”
虚拟的理答可以是这样的:“刘备不光是斥责,还想要处罚张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担心张飞的鲁莽举动会影响他求贤,刘备太知道若没有这样的谋略之才,他要打天下的战略意图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117页
第四个学生说:“这是一个反问句,为了加强斥责的语气,就需要停顿一下。”这个学生说的话一点儿都没错,但是,很显然这是在玩技巧,背后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虚拟的理答可以是这样的:“如果把反问句改成感叹句:‘你真是太无礼了!’行吗?不行,为什么?又是斥责,又是反问,又是停顿,请问刘备到底想告诉张飞什么?”让学生接着往下说。
此前老师的理答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而这次虚拟的理答对学生们的思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又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呢?能让被遮蔽的文本价值在老师的理答中回归、激荡,用文本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