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与第四辑都是讲日常相处怎么说,都是按照七小节的内容来具体阐述沟通技巧的,与之前的“常规管理”相比,这两章内容更聚焦于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处理上。
第三辑是侧重于学生个体与班主任老师个人行为的处理与沟通,第四辑侧重于更为复杂的人际问题。如绰号欺凌、网络暴力、相互抱怨等内容,更加侧重于群体的行为,还涉及到“语言伤害”“边界问题”等。
第四辑这部分的核心观点是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敏感行为,如恶意绰号、网络暴力、消极抱怨等时,需重视预防性引导,而不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来惩罚学生;这种预防性引导,其前提也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用平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巧妙的对话机制、沟通艺术化解伤害,达成教育目的。这也是钟老师一直倡导的德语预设理念。
(一)学生置身父母矛盾之中,班主任如何劝解。何老师抓住两点进行解读。
第一,边界感。钟老师认为,当家庭因素已经影响到学生时,进行必要反馈,不仅给家长讲情况,还让家长进入事情中,参与问题解决。何老师结合钟老师的案例分析,认为当学生有问题时,尤其涉及家庭,需要适当介入家庭。我认为这点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以前我总是想着学生的家庭问题老师尽量不要介入,毕竟老师是外人。
第二,共情式表达。回顾整个事件的处理。老师关注学生反馈的事情,引导学生,消解情绪。给予方法,教会学生处理。
(二)学生打架问题。何老师从题目入手,认为重在教给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分别与学生交流、处理当下问题,思考问题后续。
阅读后,何老师认为钟老师的妙处是用文字梳理,写出事情经过。因为写作即反思,写作即梳理,写作即事实的表达。写出来后,钟老师也用共情式表达,全盘接受,不做评价。接着,给出解决方案。在方法输出上,采用的是画面输出,侧重对非暴力沟通的刻意练习。最后,对学生的追问,是促进其反思,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何老师还提到了社会能力(一种问题解决能力。)
处理一次打架事件,就要提升学生一种社会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沟通的能力。
阅读第四辑前,何老师启用“问题意识”,从标题入手思考三个问题:
班级内是否有起绰号的约定?
做了以后,有什么惩罚机制?
班主任的巧妙引导,禁止给他人取绰号。
阅读后,总结处理方法:有规避意识,提前通过规则约束,借助问题前置,解决不必要的麻烦。即使发生了不必要的“麻烦”班级也有相应规则,进行有理有据的处理。整体遵从共情——给方法——有规避意识。
(四)学后收获:
第一,带入思维。
连续几天听何老师拆书,我发现何老师有很强的带入。阅读前,她都会以“问题意识”提出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自己带入书中,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带着问题阅读,聚焦自己的痛点、盲点,做知识拓展。阅读后,再利用“片段意识”和“整体意识”去了解文章的整体特点和突出内容。
有位老师在文中提到这是一种“闭环思维”。豆包这样回答:闭环思维是指在工作或沟通中,对发起的任务、需求或问题,从启动到最终反馈结果的全流程进行跟进,确保信息或事项有始有终、形成完整闭环的思维模式。看完解释,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就像在教学钟,提前备课——实施教学——教学反思,亦如此。
第二,正向沟通。
今天拆书讲解中,这两句话深深烙在我脑海里——有好心情才有好学习;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首先,谈谈“有好心情才会有好学习”。何老师从脑科学角度进行了解答,涉及神经科学,感觉听不太懂。但联系生活,能够很好理解这句话。
拿班级孩子课堂书写为例。如果在引导书写时,教师采用“正向”沟通,充分肯定孩子优点。如“你这个横画写得真流畅,而且写出了由轻到重的变化”“我喜欢你的这个捺,由重到轻,还有小小捺脚,简直就和书上一模一样,很厉害哟……”孩子们会很受用,并且投射更多热情参与其中。孩子有了好心情,自然学习更轻松,状态也更好。
其次,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当生活轻松无压力时,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可当生活在陷入事务繁多,压力山大的时候,往往容易情绪化表达。一不留神就会“口出狂言”“出口伤人”。
一边写,脑海里一边浮现自己在生活中,因繁琐事而情绪化表达的画面。借以自我告诫——学会表达情绪,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