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理解
我们通过强调理解的几个显著特点来界定理解。
1.理解是一种从专家经验中得出的重要推理表现,为具体有用的概括。
2.理解指的是可迁移性,大概念具有超越特定主题的持久价值。
持久的理解使用离散的实例或技能来关注更大的概念、原理或过程。
他们源自知识迁移并且能够进行迁移。他们适用于这一学科内或跨越这一学科的新情况。例如,我们讲《大宪章》的制定作为特定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是由于他对更大的理念——法治——意义,即法律明确了政府的权限和个人的权利,如法定诉讼程序。这个伟大的想法超越了其根源于13世纪英国宪法的初衷,成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学生在新情境中,例如当研究欠发达国家的新兴民主时,可以使用这种理解。
3.理解包含了抽象的、违反直觉的、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4.获得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揭示式学习(即必须通过循循善诱,在学习者共同建构的情况下得以发展)及“应用”(即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现实问题时运用概念)。
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出推论。理解要求学习者模仿实践者产生心理解释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模仿他们的思考、提问、检验、质疑、批评和验证。不能仅凭信任就去接受“理解”,而是要去探究和实证。
那些最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和原理是最需要去“揭示”的,这些概念和原理通常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可能违反直觉。例如,在物理学科,学生常常纠结于重力、质量、力和运动有关的概念,当一个用大理石制成的球和保龄球一起下落时,要求学生预测哪个物体将会先落地时,如多学生错误的选择保龄球先落地,这揭示了一个常见的误解。学生难以掌握的或经常误解的重要概念或过程有哪些?他们通常纠结于什么?他们有可能对什么样的大概产生误解?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追求理解的教学,可以选择和揭示有卓有成效的论题。
5.理解总结了技能领域的重要策略原则。
许多技能只能成为一套流畅灵活技能中的一部分并得到合理使用时,才能说明被成功掌握。这不仅仅需要操练,也需要具有洞察力。也就是说,当开始理解相关适用的策略,技巧,原则时,需要具体判断使用哪项技能的能力。例如,带着追求理解的意愿去阅读故事,需要积极应用这样的理念,即作者不会总是在讲故事本身——它的意义隐藏在字里行间,而不是流于文字表面。这种认识为应用具体的理解策略(如总结、质疑文本、预测和利用上下文线索,弄清楚其含义等)设置了情境。
这里我们必须提到琳恩·埃里克森关于理解的精彩论述。我们与琳恩的讨论和通讯,以及在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对他作品的仔细阅读,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加深自己对理解的认识。难为情的是,我们发现,我们对“理解是什么”的认识与本书第一版是不一致的,特别是在示例部分,正是通过埃里克森的概括,我们才能够对“理解是什么”提出一个更一致,更全面的描述。
要正式界定“概括”,需要将它作为一种关系中的概念来陈述。作为概念,一般的概括具有以下相同特征。
*广泛的、抽象的;
*普遍应用的;
*一般是永恒的——承载岁月;
*通过不同的示例来表示。
反过来,埃里克森也在他的著作中修订版中反映了我们的思想:
概括是持久的理解,是“大概念”,是对“那又怎么样?”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