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的力量》
在戴维•迈尔斯的 《社会心理学》里,人们要产生行动,是需要经历五个步骤:第一,是否注意信息?第二,理解了吗?第三,相信它吗?第四,记住它了吗?第五,产生相应的行为了吗?只有这五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是”,才能最终通往“行动”。在这样的路径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们意识到数字时代的到来,进而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些可能都无法支撑我们展开真正的行动。而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相信”。而你相信技术能给课堂带来改变吗?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中心的课堂,我们目前要学会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深层,每个班都会有差异,数据也会改变我们的决策。少数学生做错了,我们提问做错的学生,他们可能会自尊心受挫。
刻意练习:我们试着离开舒适区,从没有技术的课堂,到简单运用技术,再到熟练应用,最后抵达融合创新。加入共读群,有好导师的引导。需有热情,来改变自己。
这一讲的关键词:相信、刻意练习。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
贾伯斯说:“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教学中的少才是多,可以从三方面来看:老师占用时间要少,老师课堂说话要少,老师给的提示要少。教师经常提醒自己占用时间少,学生时间就会变多;说的话少,学生说的就会变多;提示给的少,学生思考就会变多,进而深入。
老师要学会舍弃,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或者已经理解的教材页面。我们可以把握住师生互动的材料,学生对于问题的反馈,写下的文字,画出的图案,这反映了他们当时的思维,也是贴近他们的最好的教材。老师刻意的“无”滋养了生成性课堂,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素材。
慢才会快。开始时慢,这个慢是为了后面的快打好基础。如何慢呢?慢的方法就是沉浸,因为沉浸是学会的要素,教师要使学生沉浸在教材中,沉浸在活动中,沉浸在讨论中。而沉浸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时间,时间越充足,学生越能从各项学习活动和教材内容中获取正确的知识概念,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在实践当中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说太多,不要给太多,不要想着要快点。
这一讲分享的三个关键词是“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是快”,但它们都同时指向一个核心词——“以生为本”。要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最重要的是要牢记教学心法,改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并最终走向学生中心,始终以学习者的视角来思考教学。
《创造课堂上的好教材》
什么是课堂上的好教材?“好”的标准是什么?回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的好教材必须是由学生提供的,是一种生成性资源。这种素材可以是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写下的文字或画出的图案,这些都真实反映学生们当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贴近他们的最好教材。
当课堂上开始创造新教材时,我们会惊喜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会被充分激发,他们开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此时,教师必须要更多地放下自己的“预设”,去看见学生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每一节都是崭新的,因为不同班级的学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故事,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开展不同的对话。
这一讲分享的关键词是“好教材”。好教材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生成与创造。“创造课堂上的临时生成”是一种美好的回响,而这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通往“以生为本”课堂的重要一步。
《改变顺序,翻转理念》
改变原先的教学思维,倡导学⽣的学习可以发⽣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前。原先我们是先有⽼师的教或教师的引导讨论再有学⽣的学习,认为学⽣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在很⼤程度上是教师“教出来”的。⽽我们做出教学的顺序调整,让学⽣先尝试解决问题再教。我们要把学习者的权⼒和责任赋予他们⾃⼰,让学习者变为真正的主体和主⼈。
这一讲分享的重要关键词:“改变顺序”。当课堂教学顺序被改变了,把验证、探究被放置到了首位,我们的课堂便会开始展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新貌,对话与思考就会在全体学生之中碰撞与升级。
《转型“学生中心”的有效路径》
我们要如何实现“学生中心”的课堂转型呢?在这篇文章里,王博士认为: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课堂转型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调动思考力的高效课堂、建立合作意识的团队合作学习课堂和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
这一讲的关键词:“学生中心”。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井最终走向学生中心,是我们对课堂教学不变的追求。当能够客观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坚定地沿着课堂转型的有效路径,去改进每一节课,去实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