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侍郎任颛在担任潭州知州的时候,侬智高已经攻陷了岭南九郡。当时宣抚司有公文,内容是:宣义军中有一个士兵,提拔成军校。这个士兵来到以后,任颛观察他的神色,说:“他来这里一定有阴谋诡计。”就将这个士兵抓捕起来。
搜索了士兵的家以后,就发现了他将潭州的军伍、兵仗、城郭、道路详细的记录下来,他就是侬智高的内应。
任颛就将他斩首,以儆效尤。然后积极备战。故事出自任颛传记。
按:战争开始以后,有功劳的士兵被提拔为将校,那也得在前线提拔听用,怎么可能会返回后方呢?
任颛在看到宣抚司的公文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怀疑了。等到发现这个士兵的异常,就知道他身上有着阴谋诡计了。所以就把他交到有关部门那里审查,再去搜查他的家。这真是可以称得上是善于破案了。
丞相贾昌朝,在大名府任职的时候。有一个妖人交王则,谋划在大名起兵作乱,他派自己的亲信去传达消息,准备就近起兵。
贾昌朝发现了他们的异常,就将人拿下拷问。王则就乱了方寸,直说能攀附依靠贝州反叛。贾昌朝立刻整饬军队前去评判。故事出自丞相王安石撰写的神道碑。
只要是说话有异常,那一定就是有阴谋诡计。收捕了嫌疑人在拷问之下,就洞悉了整个事件。奸人就再也不能为非作歹了。这个事和任颛的差不多。
02
原文
任颛侍郎知潭州时,侬智高陷岭南九郡,宣抚司移文称:宣毅卒有功,补为本军校。
卒至,颛察其色动,曰:“必有奸。”即付所司。搜其家,得细书文字,记潭之军伍、兵仗、城郭、道路,乃智高所用为内应者。
颛令枭首以徇,遂大为守备。见本传。
按:征战之际,卒有功者虽补为将校,亦当留军前,岂可发归本营?颛得宣抚司移文,固已疑之矣。其卒至而色动,其有奸灼然。是以即付所司,且搜其家也。亦可谓善察奸矣。
贾昌朝丞相,判大名府。时妖人王则,谋举大名反河南北,使其党挟书妄言,冀得近而为变。
昌朝察其有奸,考问具服。于是则惶恐,独婴贝州以反。即遣将驰兵,操攻具往。见王安石丞相所撰神道碑。
夫言之异者,必有奸也。收捕考问,而得其情,奸何能为?此与颛事略相似也。
03
补
任颛:北宋官员,官拜户部侍郎。他在河东担任转运使的时候,会给自己安排一个贤良的幕僚和他一起制定方案,所以“人安其政”。
贾昌朝:北宋仁宗时期宰相,封魏国公,御赐碑额为“大儒元老之碑”。按脱脱的意思来说,他虽然在文学上的造诣颇高,但是当宰相就差点意思了。
04
感
这第一个故事的逻辑链还是没问题的。就是说之所以提拔人是要用的,征战期间最能用到人的地方铁定是前线啊。所以一个士兵拿着提拔自己的文书跑到大后方多少的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
至于第二个故事我有些不太理解,如果说那封信里面的内容足够劲爆,那这封信作为证据就足够了,又何必拷问呢?如果这信里面的内容不够劲爆的画,倒是需要拷打一番。
但是这种凭一封不明不白的信就如此拷打,让我想起了黄文炳构陷宋江。宋江填的词,确实有点问题,但是谁要把他填的词当成真事,除了黄文炳这种别有用心的人意外,应该也没有谁了。
对于宋江来说,黄文炳的构陷其实都是真实的,所以黄文炳死了。对于这个故事里的王则来说,他遇到的是一个有实权的地方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