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荣慧
今天上午梁老师给我发信息:下午一起去河师大蹭课。并给我发来了课程表。当时我正在学校值班,梁老师和领导说明情况后,就有了下午沉浸式的蹭课学习。而今天的蹭课学习可以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培训课程。
今天下午的培训老师是郑州蝶湖小学的庞超老师。我被关于庞超老师的介绍所惊讶,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小学英语老师的培训,如果是一线的老师大多围绕高级教师、中原名师等这样的称号,而庞超老师的介绍是则没有这么多的外在头衔,课程表上对他的介绍是“外研社全国英语竞赛驻场评委”,我觉得这个“评委”就看出来庞老师的专业功底之深厚。而事实也证明如此。他在自己的课件上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打上去,课件非常简单,白底黑字。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这点梁老师最近在让我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多次提醒我,课件呈现的是分享的主题,外在的许多“装饰”会喧宾夺主,这也让我想到了研究生期间导师也是这样要求我们,她说课件上的任何一个图片都是要有一定的目的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看,那么就去掉,因为别人的注意力会被这些图片所吸引。
为什么说今天下午的培训和我之前听得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庞老师开场即英语,整个下午的培训前一个班小时是全英的状态,作为英语老师讲英语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而我们大多时候接触的培训都是汉语式的,如彩琴老师所言,我们习惯了满堂灌式的培训,但我们说英语是习得的,需要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习得,而这个环境是由老师给我们创造出来的,不得不说庞老师的英语“培训”让我一刻也不敢分心,本身自己的听力就差,再分心就会不知所云。也让我对自己是一个英语老师这一身份感到惭愧,作为英语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英语口语是基本功,如果自己的基本功都没了,那么拿什么去教孩子们呢?在我们学校的英语课堂上,老师都是汉语居多,因为觉得孩子们听不懂英语,怕他们听着听着就不想听了,于是我们一句汉语一句英语,时间久了我们的孩子也真正的听不懂英语,他们认为汉语式的英语课堂就是常态,导致我们在上公开课时听到最多的就是“Yes,No”,孩子们不敢张口,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老师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语言能力,我们忘了课堂用语,我们也不知道一些句子如何用英语表达,我们变得不再是“英语老师”。
真实的学习如何在真实的课堂里发生?如果老师坚持用全英上课,尽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英语环境,当他们进入英语课堂脱口而出的是英文,我想这就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吧。
庞老师的分享是以听说课为例,我以为会以我们小学的教材为例,毕竟培训对象是小学英语老师。而并非如此,这也是庞老师的培训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一个半的时间里,他在潜移默化的给我们呈现听说课如何上。在介绍自己的环节呈现了三句关于自己的内容让老师们判断对错,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个warm up 环节,并且提出in English,因为我们对老师的了解只能从其简介中得知,所以完全就是盲猜,如果我们去给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让孩子们对这个老师印象更深刻。在lead in 环节,庞老师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引出自己的爱人喜欢recycling ,recycle就是一个目标词汇,那么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如何让学生懂得recycle 的意思?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告知学生汉语意思,但是庞老师的课堂上没有translation,如何让小学生明白?庞老师给出的方法是问一些简单的句子。这也是庞老师给我们的第一个建议:No translation。例如庞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明白recycle ,他问的是if you recycle ,you will change the useful things into useless or change the useless things into useful,在问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不是简单的回答yes/no。如何让孩子们在不用汉语的情况下理解英语,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图片、实物、皆是、例子、手势、近义词或反义词、给出背景、下定义等方式,庞老师说当我们的课堂上没有翻译,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课堂。的确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给孩子们翻译,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事情,打破习惯最好的方式是用另一个习惯。让我们的孩子习惯英语的课堂,我们习惯用英语解释英语,我想双方都会变得不一样。
在我们上听说课的时候,一个语篇最多是给孩子们放两遍听力,而庞老师在今天的分享中我至少听到了三次。而且每一次都有相应的任务,首先我们带着问题去听,并两人讨论。细节地方是当庞老师要求两人讨论时,不是直接说Work in pairs,而是会再问一个问题work alone or two persons ?这样孩子们会更清楚指令的要求,如果孩子们依然不清楚意思,那么让庞老师会借助“画小人”这一方式辅助理解。老师的要求一定是要看到学生,而不是直接发任务,一定要不断的进行确认将要做的动作。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目标。这就是庞老师说的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s。庞老师的分享并不是单纯的讲自己是如何上听说课,而是无声的示范。在听完一遍材料时,会发给我们不同的任务单进行完成。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迁移创新,并没有给出长篇大论说明自己是怎么怎么上的,而是真正的示范,从示范中我们可以想象在庞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应该和我们一样,从最初的蒙圈到投入,生怕自己漏掉一个教学环节。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问孩子们“你们懂了吗?”,而得到的答案自然是没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没有听懂,于是我们默认为全班孩子都是跟得上进度的。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个时候我们陷入了专家盲点,我们以为他们说懂了就是真的懂了,其实不是。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孩子们是否真的懂了?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再提问孩子问题,如果能回答上来则是真的懂了,如果不能说明存在问题。或者通过他们的家庭作业,或者根据孩子们上课的投入情况进行观察。庞老师提醒我们不要“Do you understand?”,而借助问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这些问题 keep short and simple ,这点我认为和不要使用汉语翻译是相同的,我们老师要想除了汉语以外的一切方法让孩子们理解自己所讲,借助证据证明孩子是真正理解了所学。这不就是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吗?
下午三个多小时的分享大家听得意犹未尽。如彩琴老师中场时所说,因为我们很少接触这样的培训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僵化。庞老师个人的风格更具有“国际化”,他提到的许多方法我们可以思考如何使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让真实的学习在真实的课堂里真实发生,我们教材上的场景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真实场景,但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是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吗?如何真实的学习?一定是需要学生自己获得的,从真实的场景中获得,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课的时候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cultural knowledge。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外在资源,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完美的英语环境,我们的家长怎么怎么,但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的客观环境,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聪明、学会,我们老师首先要足够聪明,这可能就是环境造就英雄吧。
庞老师分享的很多内容,我觉得都是自己需要学习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从现在开始学习,一切都不晚。感谢梁老师的督促让我有了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见到了在朋友圈才能看见的彩琴老师。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两天手机出现了bug ,无法拍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