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师训》明道先生曰)“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乾道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者,坤道也。
《文言·乾》: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可以增进德行,以诚立言可以成就事业,明道先生认为只是乾道的精神,即君子应该立志高远,知行并进,健而不息,进德修业。
《文言·坤》:子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明道先生认为,这是君子为人应该遵守的坤道,即上条“庄敬持养”之义。坤为顺,为守,乾为健,为进,治学者能够体会乾坤之道,则学必有成。
2.45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二《戌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明道先生曰)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明道先生说,人们在刚开始治学的时候,必须懂得从什么地方入手发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必须总结评估什么是对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2.46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亥九月过汝所闻》)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先生曰:蛊之象:“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余无他焉。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蛊卦之象辞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蛊卦,上艮下巽,山为止,故象育德,指加强自身修养,教化民众;风为动,故象振民,指鼓励民众积极向上。
有人专心侍弄田园苗圃,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和体力。明道先生很不赞成,他引用了蛊卦的象辞,告诫说,君子的事情,无非振民和育德这两样,不应该在其他事情上耗费太多的精力,振民和育德,才是成己成人之道。
2.47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亥九月过汝所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明道先生强调说,为什么子夏称,如果能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那么就走在求仁的道路上了。治学者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想通了,那么就能彻底明白治学之道了。
明道先生只是下了论断,并没有给出解释。朱熹认为四者都是致知的功夫,并没有涉及行的内容,但如果内心纯净了,那么就不容易被外欲所干扰,因此仁就在其中了。明道先生说彻上彻下之道,也就不难理解了。显然,在朱熹看来,博学仅指理论学习,是不包括实践的。
仁在其中,等于说大方向没有问题了。
彻上彻下之道,是指贯通知与行之道。明道先生这样说,知与行的关系仍然不是很清晰,所以朱熹主张致知而后行,而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真知才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
其实,四者确实是侧重于知的范畴,但也并不是完全属于思辨,而与实践多有牵连,比如博学,既包括学经,也包括学史,历史知识其实就是实践的记录,其内容属于行的范围;近思,其实是自省,自然也与行为有关。知与行真的难以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