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叶嘉莹先生论苏轼词,是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正为如何向孩子们传授古诗词的奥妙而苦恼。叶先生的著作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苏轼精神世界的大门,更让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真谛——不是机械地背诵与解析,而是点燃孩子们心中的诗意火种。
叶嘉莹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苏轼词的豪放与旷达娓娓道来。她不仅剖析文字背后的艺术手法,更深入苏轼的内心世界,展现其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超越。读罢掩卷,我仿佛看到苏轼在“明月几时有”的追问中与自我和解,在“大江东去”的咏叹中与天地对话。这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共鸣,不正是我们需要传递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吗?
作为小学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让古老的诗词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叶先生的解读给了我启示。她不是简单地将苏轼词供奉于神坛,而是将其还原为鲜活的生命体验。这让我明白,教学不应止步于字词解释和背诵要求,而应当引导孩子们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在失落中的豁达,在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发现。
回到课堂,我尝试用叶先生的方法带领孩子们走近苏轼。我们不再机械地背诵《水调歌头》,而是想象自己在中秋月夜与亲人离别的情景;我们不再枯燥地分析《定风波》的修辞手法,而是讨论如何在雨中行走时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的眼睛亮了,他们开始发现这些古老文字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调皮的孩子甚至说:“老师,苏轼要是活在今天,一定是個很酷的人!”
叶嘉莹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体现。她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文化的传承,是让古人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将孩子们变成背诵诗词的机器,而是引导他们成为有情感、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人。
读完《叶嘉莹论苏轼词》,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每当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些清澈的眼睛,我都会想起叶先生的话:“读词要读出入世的情怀,读出超世的智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孩子们不仅学会欣赏“明月几时有”的美妙,更能够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这才是语文教育最珍贵的收获,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幸福的成就。
文化的传承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每一个平凡的课堂瞬间。感谢叶嘉莹先生,让我明白了如何以诗心传薪火,如何让苏轼的旷达智慧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心中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