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三、中行穆子第二次伐白狄鲜虞之役:
“平丘之会”(昭十三、前529)后的第三年,也即利用白狄不设防而突袭取得大胜的两年后,在经历了“鄐田之乱”的短暂纷争以及对屈巫臣氏、雍氏和羊舍鲋家的遗产进行再分配后,晋国终于恢复了内部的稳定,一直坚持要去讨伐白狄的荀吴(中行穆子)终于得以排除阻力帅晋军主力重兵出征位于太行东麓、华北平原中部的鲜虞国: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左传.昭公十五年)
当然由于白狄鲜虞是由一系列半独立的邦国组成的邦联,因此晋师的目的并非将其全部征服,而是尽量占领其中一些比较富庶的大邦,而此次征伐的具体对象就是鼓国。
如图,此时白狄鲜虞诸邦中有实力者主要包括控制太行西麓的仇由和太行东麓的中山、肥、鼓等邦。由于历史记载晋国直到战国初期才由知伯瑶攻取仇由(悼十三、前455),并打通了从太原盆地向东进入华北平原的孔道,因此中行穆子伐鼓国的时候(昭十五、前527)晋人还远不能从晋阳方向出兵东进鲜虞,而是需要以集结在中牟、邯郸、邢等地的“东阳之师”沿太行东麓北上进兵。由于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并享有充分的物资支援,中行穆子最终凭借“兵粮战法”以长期包围而非强攻的方式迫降了筋疲力尽的鼓国。
四、吴国“吴度王”夷昧的去世
就在荀吴(中行穆子)灭鼓国的当年春天,刚刚对楚取得历史性重大胜利的吴王夷昧去世了: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末卒……(春秋.昭公十五年)
吴王夷昧号“吴度”,是吴“寿梦王”乘诸子之中最后一位成为吴王者。其在即位伊始就注意和晋国恢复同盟关系,并在其即位的第二年(襄三十一、前542)派出已经担任“大行人”一职超过四十年的屈狐庸北上聘于晋,并于其在位的第七年(昭五、前537)击败不设备的楚大宰薳启彊于鹊岸、第八年(昭六、前536)击败楚令尹薳罢于房钟,最终于其在位的第十五年(昭十三、前529)利用“乾谿之难”的混乱击溃毫无战心的楚师主力于豫章,俘获楚之令尹荡侯、司马公子督、左尹潘子等五帅,并在当年底乘胜攻克楚国在淮河中游最重要的据点州来。
晋国向鲁国施压,希望其让出沂水中游的郠邑等地,其实不是为了替莒国伸张正义,而是希望吸引风头正盛的吴人溯泗、沂北上攻击齐国,预计此战略已经得到了吴度王的首肯,不过其突然去世可能导致吴国内部利益格局重组,那么吴师按照晋国安排北上的可能性就大为降低了。
事实上,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即位的吴“州于王”僚并并没有在淮河流域继续作战,而是放弃了好不容易攻取的州来,转战长江流域,此与晋国制定的战略再次背道而驰,因此晋国继续施压鲁国以保证吴人北上路径的畅通已经意义不大。这才是鲁、莒纷争不再被晋国作为管控重点的根本原因。
如图,吴国在溯淮西进的C路线取得胜利之后,晋国希望其按照路线A或者B北上牵制齐国,但是“州于王”僚的思路重回走长江流域西进的D路线,导致再次与晋国的总体战略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