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7. 结合科技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 "人物描写"单元教学模式分析

课例来源:香港学生辅导小学李嘉涛副校长-语文学科

“人物描写”单元教学模式(示例)

教学模式类型:结构化教学模式图,包含5个学习情节:

    1. 导入课程主题:分组讨论《西游记》人物性格

    2. 检测与研讨:阅读人物性格描写短文,学生用反馈器选择最匹配的人物的词语

    3. 游戏与深化:小组通过词语卡和职业卡排序,全班分享,猜测职业特征

    4. 小组创作:各组合作撰写描写某位同学的短文,拍照共享至电子白板

    5. 归纳总结:教师提炼人物描写技巧

技术融合点

    1. 抢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

    2. 学情反馈:反馈器收集即时数据,二次作答发现学生思维变化

    3. 生成展示:学生用平板拍照上传、白板展示实现可视化互动

    4. 积分激励:积分系统强化小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什么是好的科技融合应用教学模式?

王博士提出三点核心标准:须完整、能连结、可复制

代入这三条标准检验本节语文课课例的教学模式——

    1. 完整:分为5大学习情节,能达成教学目标(即“理解描写任务词语的特征性,并能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

    2. 可连结:模式结构化,可与其他模式灵活组合或调整(删减叠加重组)

    3. 可复制:跨学科迁移(如生物课用相同模式复习细胞知识)

        跨学科迁移案例:生物课应用(复习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 导入课程主题:个人完成细胞结构与功能连线,小组探讨通性知识点(植物细胞与动作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检测与研讨:多道题反馈器答题检测+小组争议题研讨

            - 小组创作:两两分组,共制粘土细胞模型并做标示,平板拍照、全班分享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三、信息技术融合课的等级划分

    B级(基础):技术仅替代传统手段,效果持平

    A级(高阶):需满足生成性教学、团队合作、差异化教学(STD标准)

    T级(顶级):课程主线脉络清晰,学习成果清楚展示,技术无痕融入教学环节,基于学情、服务学生深度学习(如李老师的课例)



总的来说,优质的教学模式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托实时学情数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技术应用真正服务于教学本质,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创新。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持续反思、精进教学设计能力。这种专业锤炼终将成为教育工作者宝贵的成长财富,助力突破传统课程设计的思维定式。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运用,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性创新与突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