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的问题导读,请大家借鉴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一章第一节啃读问题:
1.怀特海提出了他认为的教育的目的(准确来说是“教育的目标”):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与雅思贝尔斯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雅思贝尔斯把知识分为“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怀特海强调的知识是“原初知识”还是“现行知识”?知识与智慧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现在流行的“大概念”教学和新课标中的“任务群”能否打破“为求知而求知”的教育问题?
4.“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是在构筑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而不在盲目地博学。”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自己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合宜?如果有问题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5.理解性记忆的优势要远远大于机械记忆,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让真正的“理解”发生?
6.怀特海所说的“风格”与雅思贝尔斯所说的“教养”有什么关系?我们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读了本书的第一章目的与节奏的第一节《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智慧》。郝老师开篇便道出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是为解决当时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经典著述。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教育不仅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人的智慧。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最著名的关于教育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归根结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二者的教育思想有者相似之处,都认为:教育不仅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精神的发展、灵魂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最终的本质,缺少智慧和精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
知识和智慧
雅斯贝尔斯把知识分成“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现行知识是关于如何拥有和使用某物的知识,原初知识则赋予现行知识以本义。”现行知识是诸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可以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而原初知识是指真理的本源等抽象的知识。在我理解,现行知识是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文史知识和理科知识,而原初知识指的是哲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知识。
怀特海也认为如果只教知识,就会使学生具有呆滞思想,不能“为求知而求知”。从这个意义上怀特海也认为要教“原初知识”。
那知识和智慧是什么关系呢?
“为求知而求知”是为了追求知识而教知识,这句话本意也是追求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可是,最让人痛心的是我们身边的绝大部分教师不都是追求分数、在教知识吗,有部分走在学习前列的老师,明明知道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教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人。但是无奈与学校追求分数,也只是在教知识和培养孩子素养的夹缝中求生。
好在2022年4月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落实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增加了任务群,三个层次的任务群下面共包含六个任务群。现在有种观点是提倡大概念教学,大概念的大就大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像专家一样思维。这不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任务群则要求在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如若真能做到这样,打破为“求知而求知”的僵局未尝不可能,但是肯定会有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是我坚信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里,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慢慢向好。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阅读不在于构筑一个知识丰富的大脑,而在于构造一个知识结构得宜的大脑。埃德加•莫兰说,一个构造得意的头脑是善于组织,从而避免知识的无效堆积的头脑。蒙田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我们往大脑里堆积了大量散乱的信息、知识,读了太多的书,但是没有将其整体化、背景化,就没有改变大脑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师应该围绕核心问题来选择书籍,进行结构化、主体化阅读。阅读不能同时针对太多的主题,阅读主题太多,学习就会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进行主题式阅读,就要学会透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并处理实际问的效果。
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讲,构筑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而不是盲目的博学,通过读透几本书,建立自己的根本书籍,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身武器,形成扎实的专业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合宜。读的书还是有些太杂,没有达到“少而透”,感觉自己还没有真正读透一本书,不同书籍之间还不能真正打通,要努力构建知识结构和宜的大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理解发生
知识要运用于当下,这个当下不仅指学生当下的实践与生活,还指当下的生命,其实只是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意义感,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知识理解生活,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怀特海反复强调,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青石,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新教育提倡构筑理想课堂,干国祥老师在分析理想课堂教学框架时曾经指出,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工具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教育不是重复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是经历远处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喜悦。
课堂上要让理解发生,教师必须着眼于课堂大问题的设计,而不是拘泥于课堂的碎问碎答,要做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设置一个个任务,一个个活动,课堂让孩子经历从知识到素养的过程,从而让孩子的思维进阶,从原来的注重双基到现在再提升一层,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培养有风格的人
风格是由生命特质或者说生命密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是财富,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命力。
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专业人士,所谓专业人士就是通过特定训练让他们有鉴赏力还有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他还强调培养出学生的风格。怀特海认为,风格是一种成熟的专业反应模式风格是专家独享的特权,风格会增加你的魅力,风格永远是专业化学习的结果,是专门化研究对文化做出的特有的贡献。
魏智渊老师曾说,可以将风格理解为智慧,个性,经验,结构,模式,个人程序,风格体现的是一种实践智慧,一种敏锐。
干国祥老师也有一段精辟见解风格,在艺术叫,艺术风格在生物学校,特定模式在科学校特定程序,前者强调模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后者则细分了其差异。
它的背后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生活的激情与活力,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种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学习,最终应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学生最后学到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只有“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所以,风格和教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都是不仅仅注重孩子的知识的获得,在培养孩子的热爱生活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第一,需要就是多读书,吸收前人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慢慢改进自己的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学习,有着强大的学习力,只有善于学习的教师才是最终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最终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教师。
第三,要有思考力。一个善于思考地教师,会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教学的不足,用优秀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慢慢积累教学经验,把经验变成教育的宝贵财富。一名教师永远不能停止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