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听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邮票的张数》,每次听高年级的课都会让我有很大的落差。因为低段的课堂和高段的课堂区别真的太大了!不过我还是相信,细水长流终会长江滚滚。
区别一:老师话少。
我记录了老师的问题,一节课老师居然只说了7个问题(不知我记录是否完全),并且这7个问题都是和知识点相关或和习惯培养相关的问题。
Q1:根据这两条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Q2:(读完探究要求)一共有几个要求?
Q3: 对于刚才分享的小组,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补充?
Q4: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历了哪些步骤?
Q5:今天学习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Q6:如何去验证他们是否正确呢?
Q7: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问题提出后,便是学生发挥的时间,核心内容几乎都是从学生输出的。
对比我的课堂,我也会有我的核心问题,但实际上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总夹杂着各种表扬和提醒,因为不得不去组织纪律。并且一年级孩子的表达能力尚处于“尴尬”阶段,很多希望从娃娃说出的回答总是需要等很久,其实我也会等,但是同时在等的不是我一个人,就算我有无限的耐心,其他娃娃可坚持不住,毕竟也只是六七岁的孩子,注意力说走就走。会用评价的方法控制住其他娃娃的不耐烦,但肯定支撑不到多久,所以在一个人上台分享的时候,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很容易没有说完整就结束了,然后就是老师引导着接下来的内容。
区别二:学生自觉。
做完同样的题目,必然有快有慢,一年级娃娃的胜负欲驱使和常规习惯问题,部分娃娃总是喜欢在做完之后边举手边发出声音引起老师的注意,而高年级娃娃的反应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是怡然地靠着凳子等待的样子、认真检查题单的样子……当时就忍不住和旁边的秀秀讨论说了太羡慕了。
区别三:规则有序。
经历了独立思考,进入4人讨论环节,基本上都自然而然开始讨论,虽然也有个别小组没有氛围,但经老师提醒后慢慢进入状态,接着是小组上台分享,我不意外小组分享的分工合作,真的只是单纯地羡慕。我尝试过请2人同桌小组上台分享,我把分享的顺序和内容都提前给他们规定了,但是效果不尽人意,也许是我太心急,“静待花开”大概就是在提醒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