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是鲁迅幼时的保姆,一个卑微的农妇。“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周作人提到“阿长死于光绪己亥即一八九九年”“夫家姓余,过继的儿子名五九,是做裁缝的,家住东浦大门楼”“推想总在五十六十之间吧。平常她有羊癫病即是癫痫,有时要发作”。除此,就一无所知。
这个卑微的女人,却对鲁迅的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幸得先生如椽之笔,无名农妇才有不朽之缘,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善良慈爱的形象:
(一)不拘小节。阿长是个下人,身份低下,没有文化,粗俗、不拘小节、饶舌多事,喜欢在旁人面前“切切察察”,喜欢睡觉时满床摆着一个“大”字,甚至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三言两语间人物本真的形象活灵活现。
(二)规矩烦琐。阿长喜欢在繁琐礼节上小题大作,让人“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迷信规矩之下,是这个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对幸福短暂而热烈的期待;烦琐礼节背后,铺满她对鲁迅深深的祝愿和浓浓的爱意。
(三)淳朴慈爱。一是讲故事的长妈妈让鲁迅产生敬意。故事荒诞,却是打开鲁迅想象翅膀的启蒙教育,为他的童年添了神秘色彩。二是买来《山海经》的长妈妈让鲁迅充满感激。她连名字都说不清,最没有买到的能力;毫无血缘关系,却热忱关爱,视如己出。这份大地般厚实的慈爱,这份愚直中的执着,这份无视等级隔膜的朴拙的赤诚,开启了鲁迅的藏书生涯,及终其一生都未曾改变的于美术之热爱(北大的校徽都是他设计的)。
目前学界对于《阿长与〈山海经〉》的主旨,从人物形象、觉世诲民、女性视角、仁爱爱民等角度进行探究,解读出多元化主题。
(一)对长妈妈怀念感激和深切同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感激,彰显了“鲁迅对阿长深切、真挚的眷恋”,隐含着对其深切的同情。见于文字的是幽默,深味的却是无处不在的辛酸与怀念。
(二)自省自责精神。鲁迅于此不是横眉冷对黑暗世界的斗士,而是内心充满柔情与愧怍的绅士,反思“自己失掉了一颗心,一颗记住别人恩德的心”,流露出深深的自责、反省和内疚之情。
(三)对旧中国女性解放的思考。在长妈妈这个不幸女性的身上,呈现“中国传统底层女性一部无声的身份文化史”。作者展现她的顺从、抗争、他者女性观,提出深刻思考:解放女性的关键是女性首先要解放自我!
(四)悯世情怀。“阿长”之称是把她作为灾难深重的广大劳动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对阿长的个人情感已上升成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普遍情感”。作者发自内心的祈福,是“真正的悯世情怀”。
(五)人本意识与民族意识。呼吁世人关注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揭示阿长身上粗俗、迷信等旧中国农村妇女的缺点,“以引起疗救注意的目的”。为长妈妈祈祷,深含着“对母亲或母亲般的保姆,生命的养育者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源于阿长母爱式的人文关怀,凸显其“人性之善良、人情之温暖、人道之魅力”。
(六)真与美。作者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将淳朴之美、传统之美、故事之美、图书之美和柔情之美贯穿全文。柔情之美为点晴之笔,“事实上,整部《朝花夕拾》都可以说是鲁迅的柔情体验,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
“文如看山不喜平”。所谓不喜平,就是说:行文要有起伏,有跌宕,有抑扬。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学习这篇文章,学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共写了七件事,这些生活琐事,细品,却大有学问的。
先抑后扬,起伏跌宕。七件事中前四件事是“抑”,第五件事是“扬”;第六件事再“抑”,第七件事又“扬”。文章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抑中有扬,耐人寻味。如果把前面的四件事仅看成是对阿长“抑”的话,对文义未免有些曲解。比如,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砖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这其实也是对我负责,这就是耐人寻味的抑中有扬。当时年幼,对阿长的感情还比较单纯幼稚;如今,当历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再次回忆起阿长时,便因融合了同情、感激而成为深情的缅怀。
扬中有抑,真实自然。买《山海经》一事,主要是对阿长的“扬”,其中也有“抑”的地方。“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读者每每读到此处,都不禁为之捧腹。“三哼经”暴露了阿长的无知,也可见她买书时大费周折。这样的“抑”并不影响人物形象,反而更显真实,人物个性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