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本书的阅读与麻吉星共读的结合是绝美的。理论指导、实例分享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足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学完前四讲,印象最深的就是:“努力看见课堂上的你”和数据里藏着“小秘密”。课堂上我们力求“看见”每一个学生,那么怎样的“看见”才是“真的看见”?当学生自己把课堂参与的权力让渡出去时,教师不能因此就看不见他、忽略他。读到这里,我想到每周三的“博士课堂”,王博士经常会拿起手机拍课堂活动场景,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评课时一定会问“请问某某老师,注意到这个孩子了吗?”而对于课堂上只有极个别同学选择错误时,课后私下交流比课堂上现场翻牌,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理解与鼓励,这样的“看见”才是“真的看见”。数据里藏着“小秘密”文中复盘的课堂,像极了自己的一堂课,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有“权威”学生非常自信的表达把有正确选择的学生带偏,通过几次的探讨交流后,大家终于不再迷信“权威”,而是理性地做出判断,在讨论过程中,也能更清晰、更自信地表达。这难道不是一种成长吗?
回顾第一模块的内容:我们只有努力“看见”每一位学生,设计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数据“看见”学生的思维,做出相对较佳的教学决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参与和投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