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遇见都会有一个收获!
课堂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课堂的40分钟显得格外珍惜。政涛老师用“活”字描述老师在课堂中的状态无比精妙。
活的老师。照本宣科与学生完全自主是课堂呈现的两个极端,这两种状态中的老师都不是“活”的,都是没有发挥作用的。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一节课结束之后,课前就懂的早已懂了;课前不懂的可能至今未懂;学生完全自主——一节课之后,能干的人不仅在知识掌握上更能干了,个人表达、动手操作、指导同学的能力也会更能干了,可不能干的人骨子里依旧不能干。这样的课,上与没上区别不大。解决这样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需要“活”的老师。
活的教材。课堂上老师“活”了,教材也会“活”——静态呈现的教材,在活的老师的魔法下变成了动态的呈现或者动态的出现,而且出现在了学生以为会却是不会的关键时刻,出现在了学生准备爬坡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的时候,出现在了学生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时候,出现在了学生撞上南墙转头的那一瞬。活的老师带来了“活”的教材,“活”的活动。
拜读了世界的课堂,细品了西方课堂的样子——实用和多元的美国课堂、席(席地而坐)明(明经辩理)纳(广纳群贤)式的德国课堂、“新共同基础”的法国课堂、卓越且平等的芬兰课堂、亦东亦西的日本课堂,无不有着自己国家意志的彰显和国家民族的特色,作为中国教师,就要上好中国课。
当课改的春风再次迎面扑来时,听到更多的声音是是“新”——新方案、新课标、新课改,但真的新吗?个人认为,部分概念名词是新的,但其内涵中的大部分是传承,另外是随时代变化需要而产生的变化,比如教学评一致。无论00后、90后还是80后,在接受教育的年纪接受的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评”指导的教学,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更是在1919年就将“教学做合一”作为了学校的校训。所以,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传承则是发展的牢固根基。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真金不怕火炼、经典永恒不变。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依据国家对未来的大描画,做好施工图,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于平凡的课堂中现不平凡的人。
教材、老师、学生都应该“活”在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