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说教和偏袒,
是安抚情绪时的大忌。
!.可能遇到的问题
小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跑来跟我抱怨,我该怎么安慰她呢?
常见的说法:
(1)“你不用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去在意这种事了。”
(2)“为什么老师不批评别人?只批评你,你有没有反省过自己?”
(3)“你怎么能抱怨老师呢?老师肯定是对的。”
更好的说法:“嗯,我觉得你是真的很难过。我能做些什么让你心情好一点吗? ”
?.为什么要这样说
小孩的情绪特别敏感,当他抱怨时,如果没有正确回应他的情绪,就可能变成人际互动的错误示范,并且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研究发现,家长在安抚小孩的时候,是非常容易犯三种错误:否定、说教、偏袒,而这很容易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
首先,所谓“否定”,就是不承认小孩的感受。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小孩子喜欢对自己的感受小题大做、夸大其词,甚至会觉得孩子的很多负面感受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比如,小孩告诉你,他遇到一件难过的事情。这时候你跟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用难过,睡过睡一觉就没事了。”这看起来是在指导她如何渡过难关,实际上却是在否定他的感受。这会让小孩很受伤,因为他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被当成一种不应该有的错误。
那么下次,小孩又有什么情绪,就不会跟大人说了。
其次,所谓“说教”,就是讲大道理教训人。比如,小孩说他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了,结果你却说:“为什么别人没有被嘲笑,就你被嘲笑?你有没有反省过,是不是你那里做的不对?”
其实每个人都讨厌别人说教,小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家长在小孩面前,很难克制自己教训人的冲动。
最后,所谓“偏袒”就是非理性站队。你毕竟不是当事人,很多情况都不了解,第一时间就站队,肯定是在偏袒。比如小孩跟你抱怨:“老师太可恶了!”结果你却数落他一顿:“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老师!老师总比你懂得多!”这就是在偏袒老师,你像这样胳膊肘向外拐,小孩当然会很失望。
不过,反过来偏袒小孩也不是件好事。比如你随口附和他说:“对!老师太不象话了!”这种说法会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可怜,也更加怨恨老师了。
所以说,否定、说教、偏袒,都是“聆听抱怨”时的大忌。而真正适当的安慰方式,应该是“观察”和“描述”对方的感受,让他知道,你接受到他的情绪,并且耐心认真的听他说下去。
请注意,按照这样的讲法,你既没有否定他的感受,也没有试图说教,也没有表态支持哪一边,而只是“描述”而已。但是只要小孩感觉到,你已接受到他的情绪,他就会很安慰。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够信任你,把你当成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那么接下来他就会进一步向你宣泄情绪,诉说苦恼。别担心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解压过程,有什么道理可以等他冷静下来再谈。
+.延伸思考
不仅只是大人对小孩,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你也要尽量用“观察”和“描述”,来取代“否定”“说教”和“偏袒”。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压力大,你不应该说:“工作就是这样,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做就是了”。而应该说:“听你这样说压力肯定很大吧,你是觉得老板偏袒同事,对吧?”这样对方才会愿意跟你深聊下去。
*.随笔
前天晚上,陪孩子去孩子同学——金**家玩,正好碰到金**妈妈在批评金**。金妈把孩子安排得太满,孩子每天没有玩的时间。当天晚上,金妈要小金弹钢琴,小金以学校老师要求当天9点睡觉为由拒绝。金妈着急上火,见到我家孩子,就问有没有怎么回事,我家孩子说有这么回事,是要求第二天参加活动的孩子早睡以便保持好最佳状态。金妈马上批评孩子,“你看要参加活动的胡**都没睡,你不参加活动,还要睡觉。不就是不想弹钢琴吗!别以为你同学来了,就可以不用弹钢琴了!”
后来,小金含着眼泪弹完钢琴,得到金妈的允许,小金和我们家小胡一起去房间玩了。这时,我和金妈聊了一会,金妈说“自己教育非常失败”“朋友的孩子都上985、211重点大学了,自己孩子比他们孩子小很多,孩子这个状态,让他非常失望。特别是在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内心压力非常大”。那天我非常婉转的批评她:“给孩子压力过大了”。
现在想想我有点教训人的味道。我应该用8成的时间,聊现在学生的压力以及她的焦虑,再用2成的时间,聊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观点。每条道路都有优缺点。像我这样“四年级还每天赶孩子下楼玩”的家长,在小区的确是个异类。我走个性化路线,就面临个性化路线的风险。人家走学分教育,人家也知道孩子累,但如她所说,有朋友、圈子的无形压力,想改变难度很大。
所以,我们工作生活中,少点“说教”,多点“观察”和“描述”对方的感受。有不同的观点,平静的表述出来,仅供对方参考,千万别奢望对方改变。所有的观点,都是人家过去经历积累的结果。这些经历积累,是有认知惯性的。
认知的改变,一定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