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是如何巧妙融合的?谈谈你的收获?
于老师说,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
通过研读于老师的这个课例,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篇课堂实录的思路梳理如下:
一、分享名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课前与老师的交流,学生自己分享所积累的名言。开始学生只回答了一句名言,于老师继续追问:这句话出自哪里?作者是谁?这就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一个范例,在学生接下来的回答中,除了名言的内容还加上了作者。
引入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学生根据于老师的提问,对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引出《全神贯注》的课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老师活动:于老师通过背诵自己上学时印象深刻的名言,激发学生背诵名言,从而引到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斯蒂芬茨威格的话,并让学生根据这段话提出自己的问题,导入新课。
思路:在这一部分,于老师将学生的学放到了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一开始谈话引入自己上学时印象深刻的名言,于老师并未直接说明作者,而是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指导学生分清楚名言不是书中人物所说,而是书的作者所说。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分享了自己积累的名言赠予于老师,于老师向来是一位“有来有往”的人,在课堂上赠予学生课文里的一段名言,引出了课题。“学”即是教,“教”即是学。
二、问题引领,通读课文。
学生活动:这一部分学生根据于老师的阅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为什么说一天下午学的东西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在于老师的提问下,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理解人物,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于老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读书,逐段指导学生朗读,针对同一部分内容让多位同学读出不同感受。指导破折法的读法、识字写字随机指导、设置情景读好课文等贯穿朗读指导的过程。
思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怎么解决?读!在这一环节,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的时候深度挖掘,引导多位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通过层层朗读,学生明白体会得好才能读得好,对文章要有自己的体会。
“哎哟”一词的指导,我看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百般耐心,四五遍指导过后,于老师说:“哎哟!读对了!”于老师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一样,在反复指导中不仅没有埋怨,反而让课堂充满笑声,学生的学变得轻松自如,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于老师都无比兴奋。
三、展示朗读,重点点拨。
学生活动:各小组派学生上台朗读,小组代表对台上的学生给予鼓励,参赛学生朗读后,各组评价自己组选手的朗读,并请参赛的学生分享自己最想说的话。
第二次赛读请的是各小组的组长,同样让小组代表给予他们赛前鼓励,四位组长的朗读不但流畅,而且很有感情,各具特色,每位选手读完,都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于老师的激励下又有两位学生主动朗读,效果非常好。
老师活动:在这一部分,于老师通过组员赛读和组长赛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并且赛前有激励,赛后有评价,掀起学生主动朗读的浪潮。
思路:对比赛的喜好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在这一环节中,于老师特殊的安排,让课堂的氛围更加高涨了。先是组员赛读,再是组长赛读,最后是“更棒的”上场,这样的设计是层层推进的,并且引导学生赛前鼓励,赛后评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是赛者就是评委,让学习真正变成自己的事情。在组长赛读后,于老师说:“我不读了,不敢读了,这四位可都是高手,我不行!”课堂上这样适当的“示弱”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帮助的,“我是学习的主人”会在学生心里逐渐渗透。
四、感悟情感,自创名言。
学生活动:赛读结束后,再读茨威格的名言,感悟已在朗读中。当场自创名言,分享名言。
老师活动:这一环节,于老师对课文的中心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是向学生说明:名言不一定都出自名人之口,老百姓说的话只要有道理也可以叫名言。今天读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同学们也一定有话要说,把你们的话写下来,也叫名言。引导学生自创名言,分享名言。
思路:本节课的最后依然是读写的完美结合,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名言,在学生写之前,自己先做了示范,特别是名言的格式,向学生强调在名言后面加上破折号,写上未来的×××。这是对学生无形中的激励,有了于老师的示范,对于写名言这件事在学生看来也降低了一些难度。课堂开始说名言,结束时写名言,教学设计也是首尾呼应,落地有声。
于老师的课堂上令我折服的还有对学生写作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内容的肯定、对形式的建议、对态度的激励,还有对示范的推广,这些都是值得我终身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