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篇目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54篇《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为了使他们达到“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掌握知识的愿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反思,为什么孩子刚刚入学的时候是那么的活泼可爱,上着上着,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出现了厌学的情形?苏氏告诉我们,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儿童对学习没有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由此,我们可以探寻到到孩子对学生产生热爱的一些端倪。
让孩子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就必须让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要使儿童善于思考和积极注定的探究知识和探究真理,这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记忆的努力,我的理解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思考的努力,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渗透着自己劳动的过程,是一种带有主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出于自我努力以求愿望达成并实现自尊感和自豪感的过程。
我们老师一般都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学习的过程中是教师灌学生吐的一个不太和谐的关系呈现。当老师们费心劳力的、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表达和展示,让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知识的时候,殊不知,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是没有得到那种由于自身努力以求满足的动力的。这就好像,学生的收获,是别人加工处理之后的饭菜,索然无味,然后就是不求甚解。这,恰恰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原因。
每一堂课,我们都在精心的思考,把所学知识分层设计,列出重点和难点,然后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把要获取的知识蕴藏着探索的内容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都通过预习已经提前了解了你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他们对于探究的过程也就没有探索的兴趣了。所以,我认为,既然已经安排学生去预习了课本的知识了,就不要把课本再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完全可以一带而过,反而抛出与课题相关,但还有拓展性的题目。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原来知识的前提下,才有继续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基础,这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体会成功自豪感的机会,也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与愿望。
正如苏氏所说的“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使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我上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课,老师安排我们自己预习课本的前两页的课程介绍,然后他再提出问题让我们回答。同学们都非常的认真,因为老师能够提出什么问题是不得而知的,但是一定是出自这两页内容的。大家都在仔细的阅读,不时的勾勾画画。然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习生物课程,首先应该学好哪些知识?然后他接连提问了很多个同学,回答都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个答案让老师满意。我通过阅读已经非常确定了自己的答案。直到全班无人再举手,老师终于点到了我的名字。我的回答是:首先要学好课本的知识。老师非常满意的夸赞了我一句。然后,我就立下了目标:一定要把这门课学好。此后的三年里,我们先后学习了植物动物和生理卫生,我把课本上的知识背诵的滚瓜烂熟,然后还花了自己的压岁钱无买了生物相关的课外书。我这样主动学习的结果就是,每一次的生物考试,我总会拿到满分。就是作业在一次次的满分,然后一次次的参加生物竞赛的过程中,我也对生物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这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主动学习的自我教学过程,才是让孩子愿意学习的途径。我们教师,无论把知识处理的如何简单,假如孩子们没有思考的过程,就算是能够倒背如流,也只是掌握了知识,远远没有达到认知的水平。
知识是死的,只有经过思考成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付诸实践和运用,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更上一层楼”。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要让孩子们能够主动学习,就必须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要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就必须让他们体会到努力之后的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要做到这些,只去准备课堂的知识,是远远做不到的。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不在课本上,更多的功夫应放在课本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