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周(12.4-12.8)教学反思
一年级教学:《用相同的物体测量》
教学思考:
1.小朋友有前面的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的基础,在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发现当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无法进行比较。以此为引导学生发现,要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才可以进行比较,开始本课。
2.实验材料结构设计思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肌肉力量较小,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较差,且注意力时间保持较短。因此本节课设计的测量课桌、测量讲台长度对他们来说是极有挑战性的,测量速度慢,时间较长。时间冗长,繁杂反复的测量会让学生渐渐失去活动兴趣。
出于上述思考,考虑到本课需要的实验材料较多,且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作用不同,如何有逻辑思路的逐步下发实验材料,以此不断刺激小朋友们的探究趣味,是我本节课思考的内容。
活动一:用1个小立方体测量课桌长度
发放材料:1个小立方体。
活动二:用纸带制作课桌长度和讲台长度。
发放材料:纸带、剪刀。
活动三:用10个小立方体制作的“尺子”测量课桌长度和讲台长度
发放材料:10个小立方体、胶带。
但目前对于这节课学生思维层级的发展,还并没有思考的太清楚,如何更好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发放,活动如何更好的设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3.本周在一年级段教学中,加强了课堂评价。同样是因为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需要学生反复的进行测量,为避免学生渐渐失去活动兴趣,课堂中及时用小组积星、发放星球贴纸、控制实验材料饿方法组织教学,有效凝聚小组力量,完成探究任务。
4.本周布置了一年级段课外活动:观察美、发现美。学生基于学的植物单元和测量单元,利用所学的观察方法,在周末去户外观察植物的叶片和色彩。并用课堂上学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植物干径围,或者思考设计测量工具,去测量植物的粗壮程度、高度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年级教学:《我们来做“热气球”》《风的成因》
教学思考:
1.本节课的实验活动比较简单,利用蜡烛、火彩、纸筒、塑料筒等材料模拟热气球升空。与之相对应的是本节课的理论难点,如何让学生从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过度理解到“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学生能够对这一问题做出具体解释,以这一点作为本节课的着眼点!
2.本节课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包括:加热后,塑料袋膨胀、用手触摸塑料袋外壁,感受到热、热气球升空、升到一定高度后,热气球下降。
这些现象可以解释: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这些现象不能解释,热气球升空时底部发生的对流、热气球体积膨胀浮力增大F浮=ρ空V排g。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不用在课上进行讲解。这节课结合前面空气压缩、空气占据空间中,讲到的空气体积变化是微粒间间隙大小变化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热气球加热过程中空气微粒的变化。
3.在做热气球实验、风的成因实验,一定要讲明实验操作细节,避免学生胡乱操作,引发实验危险。
4.风的成因一课,首先明确的风形成原因为空气流动,本节课难点就是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空气流动的流向。风的成因中实验材料的香,其实很难观察到烟的流向,学生在课上问:能否用蚊香来做这个实验?基于这个思路,我认为可以换个更粗的香,以便实验现象更好观察。
《拓视野 提素养 促教学》
——锦江区科学师生工程实践素养提升培训教研学习心得(部分分享):
桥梁类型及特点:
桥梁基本组成:
桥梁四种类型:
悬索桥:
斜拉桥:
桥梁设计方案
互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