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的这几日,原本并不想写这一个话题,虽然一直在思考,然后不小心到今天,感觉快要成为一个系列了。实际上,这样的话题,真还不是一个系列就可以说清楚的。已经这么开头了,就沿着这样的思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学习,大概是所有的组织发展和突破的动力。那么学校的教师学习,学什么?怎么学?
1、读书是一种学习
阅读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可能是最没有用的学习方式。说有效,是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最直接的信息,也是最快、最容易的途径;说最没用,是因为阅读得来的经验、方法和指导,最可能陷入本本主义的圈子。曾记得有一次,某位读者用我在搜狐号里发的零星碎语去佐证他引用的以为著名的教授的观点,我当时看到的时候,心里是很惶恐的。阅读的信息来源,很多的时候都只是一种消遣,获取的绝大部分的信息都不可以作为论文的佐证的。把我的文字移到论文的引号里,其实我一点都不敢窃喜——虽然我也思考了——毕竟只是一个思考者的言论,我可能过些日子都会推翻我现在的观点。其实这种貌似给我带来荣耀的引用,也是很多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教师常常会犯的错误——以偏论证公论。这主要是阅读缺少反思,反思是一定要伴随阅读的整个过程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反思的阅读,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的满天飞的信息。
读书作为学习的方式,那么书籍的选择就很重要了。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教师读的书,和普通大众读的书,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我个人觉得,首选是教育政策、法规,尤其是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次选读教材,包括教材相关的课程标准、学科标准、参考书等;最后的选择就比较自由了,才是普遍意义上的阅读选择。自由阅读,是教师的底色;政策法规,是教师工作方向指南;教材一类的,是教师的狭义上的真正的专业。
2、科研也是一种学习
教育教学研究,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都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是一种带着科学精神的学习方式,极具规范性。不过这种很严肃的后学习的研究,其实是枯燥的,虽然是学习的最高级的形式。但是教师的科研,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很多老师会被课题指南的高大上的词语给唬住,望而生畏,止步不前。
首先确定自己准备研究什么。从教师自己最熟悉的“自己”研究起,是最容易走进科研世界的大门的。研究自己什么呢?首先,要研究自己的优缺点。“自己”是“己”,科研方向是“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贸然的脱离了自己熟悉的专长,去深入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是不可能成功,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成功。其次要研究自己的专长。偏重实践,还是偏重理论;擅长数据的分析,还是擅长材料的论证;更喜欢课堂教学,还是喜欢开展德育活动……找到了这个方向,这就是自己的专长。最后,要研究自己的知识体系。选择和自己的知识体系靠近的课题开展研究,往往事半功倍。对自我的知识体系的判断,实际上有些困难,不过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办法进行判断——就是思考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
此外在研究的课题上,选题也很重要。适合自己的层面的课题,不追求课题的高大上。毕竟作为学习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甚至都不需要呈现课题研究成果。从一个小的点切入,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可以是一个汉字的一个笔画的书写,甚至可以是上课时候的注视学生的一个眼神……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曾经读过2012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 (作者 汪奎),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呵呵”大概很多人都说过,再寻常不过。但是当站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网络语言的功能,的确很好意思。课题本不分大小,只有研究的程度有区别。
3、交流更是一种学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太喜欢阅读、不太喜欢自己做研究,那么与别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一个学校,孩子虽然分属不同班级,就学校环境而言,又大致相同。那么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很容易的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一套放之所有班级和学生身上都通用的办法。教育者的毕生追求,就是尊重这样的差异化,并寻求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套用别人的方法,很可能东施效颦。就某一件具体的事,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也许我们都不需要读管理学类的书籍,但是一定可以在交流中获得一些管理的经验。校内的交流,校外的交流;同轨的老师的交流,不同年级的老师之间的交流……这种类似聊天的交流和沟通,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愉快方式。更高大上的说法,就是问题导向的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