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读书,语文课堂的读书声,读的进去,才能分析深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人”之间应该是有停顿的。请问,“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里是说“老朋友不独亲其亲”吗?
那就是“故”后面要停顿,请坐下。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断句有点问题了呢?
“是故谋闭而不兴”,在“是故”后面要断一下。
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在“货”和“力”后面停顿,是要表达对财物、对出力的一种态度。
从词义的角度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来针对性的划分节奏。便于学生掌握技能而不是单纯吸收知识
第二部分。读课文,组词语
在理解句意的时候,有一些字是可以组词的。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比如,“行”是“通行”,“选”是“选拔”,“举”是“推举”。在第二页第二行有个句子“废弃者皆有所养”,我觉得这个“养”是“教养”的意思,可以组词为“教养”,就是有人能够去教他们,养育他们。
这里的“教”是不是“教养”?“皆有所养”,是说对老人也要“教养”吗?“养育”、“供养”还有“赡养”,哪个更好?“供养”更好。“赡养”一般是指对老人的,这里还有孤儿,“孤儿”不适合用“赡养”,所以用“供养”比较好。
(针对单音节组词必定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上下文的理解,分析,会更加准确)
“讲信修睦”,“讲”是“讲求”、“信”是“诚信”、“睦”是“和睦”。
“不独子其子”的“子”是“子女”。
“不独子其子”的“独”是“唯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这里的“老”是“老人”,
“壮”是“壮丁”。“壮”是“壮年”,“年轻人”,“丁”是“男丁”。
“幼有所长”的“幼”是“幼儿”,“长”是“成长”。
“男有分”的“分”是“职分”的意思。
“女有归”的“归”是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的“恶”是“厌恶”的意思,“不必藏于己”的“藏”是“私藏”的意思,“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力”是“力气”的意思。
“故外户而不闭”的“闭”是“关闭”的“谋闭而不兴”的“兴”兴起。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文言阅读里很多单音节的词是可以组词的,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语意。
(及时总结,便于规律掌握。下面是知识的延伸)
第三项活动是“读课文,找朋友”。所谓的“找朋友”就是找同类项,
【出示PPT: 选贤与能】
“贤”和“能”原本都是形容词,“贤”就是指“贤能的人”,“能”是“有才能的人”。
师: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
(教师板书:形作名)
师:你们找找看,课文里有没有这样相同用法的文言词语了。读一读,找出来。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这里的“矜、寡、孤、独”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是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儿无父、老而无子的人”。
都是指一类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前面的“老”、“壮”、“幼”也是一样
“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是形容词作动词,作形容词的时候是“亲近”,作动词的时候是“以……为亲”。这个“亲”字原本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在这里要翻译为“以……为亲”,这是一种意动用法。“不独子其子”的第一个“子”应该是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应该是“子女”的意思。前一个“子”也是意动用法,“不唯独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子女”,也就是别人的子女也要当成子女来爱护。
“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师:为什么把它们作为朋友呢?
它们的句式,译文、意思也相近。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是不一定要占为己有。人们也厌恶在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作者在这里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要珍惜财物,但这个东西不一定要占为己有。所以这里的翻译要中间加上一句:如果要珍惜,那也不能够占为己有。
那就是八个字: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对财货、对人力的最好的态度。
【出示PPT:
1.选贤与能
2.不独亲其亲
3.老有所终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第四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世界的样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
(讲课过程中。文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必不可少)
【出示PPT:
大道--大同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世界”的样子。
【出示PPT:
读课文,寻因果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师:你们是把“故”当作什么讲的?
生:所以。
师:有“所以”,就有“因为”。请你把“因为”的内容补出来。
(生动笔写)
师:第一句,你来试试。
生:因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所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师:请坐。因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的氛围,所以人们都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把别人的亲人当自己的亲人。继续,第二句。
生:因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又因为“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师:他把两个句子连起来说了,第二个句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他说是因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既然都已经尽其力、尽其用,就不需要谋算别人、不需要偷盗了。那么我问一下,有没有其他“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原因呢?
生:因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所以“是故谋闭而不兴。”
师:既然说了“所以”,就不能再说“是故”,请重新说一遍。
生:因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
师:那些“矜、寡、孤、独、废疾者”都得到供养,他们至少就不会去偷盗,去谋算别人了。男人都能找到好工作,女人都找到好男人养她们了,谁还会去偷去盗呢?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因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
师:因为讲信修睦了,大家都很和谐,谁还去偷东西呢?既然没有人偷东西,我关门干嘛呢?我们再来读课文,看还有哪些句子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跳着来,有的果有几重因,有的因有几重果,要找找全。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说过的不算,要补充。
生:因为“天下为公”,所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为“天下为公”,所以“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生:我想在前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补充,因为“人不独亲其亲”,所以“老有所终”。又因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所以“壮有所用”。
师: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觉得因为“天下为公”,所以“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师:请坐。这两位女生都发现了“天下为公”是所有社会现象的原因。那么,谁又是“天下为公”的原因呢?
生:“大道”。
师:好,现在我们发现了“大道”这个“因”。因为实行了“大道”这种社会政治制度,所以“天下为公”。因为“天下为公”,所以我们建立了“大同社会”。“大道”和“大同”之间是一种紧密的因果关系。
(教师板书:大道 天下为公 大同)
师:“大道”这种社会制度在《礼记》产生的时代存不存在呢?“大同”这种社会有没有存在过呢?我们现在都没达到大同社会,因为大同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大同社会没有存在,我们的日子就不过了吗?当然不是。儒家的思想特别好,它心中有最高的追求,但是一时达不到的话,也可以降低要求。我们齐读。
【出示PPT:
“大同”存在过吗?
(三代以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义(礼制仁义)以为纪。以(礼义)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是谓(?)】
师:原来天下不是“大家”的时候,就需要用礼义制度去治理这个社会。如果治理得好,照样兄弟和睦,君臣有治,这样的社会在儒家的世界里称为“小康”。
(教师板书:小康)
师:好,我们把这个词补充进去再来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
师:所以,小康社会是需要礼义制度、礼制仁义来管理的。所以,一个社会管理得好,制度好,我们就能过上小康生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大同社会的理解从文章中来,拓展延伸,又回到文章中去,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导,细致入微,必须吃透文章才能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