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按照笔者对鲁昭公十六年(前526)前往晋国了结“郠之役”与“平丘之会”两国之间的矛盾,直到“昭公之难”(前517)爆发之间的这十年间鲁国的涉外活动的整理,除了“武城之变”这样的小冲突外,鲁国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正规的军事行动。
如表,仅有的一次动员即昭公二十二年(前520)为了解决下军将、佐子叔氏和孟氏排序问题、预备晋国可能为了解决宋“华、向之乱”而要求鲁国出兵以及利用莒国内乱向东南方向进一步扩张的的军事需求而行了一次在昌间的演习,其他所有时间内均按照晋国的要求保持军事上的完全静默。
当然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不意味着在边疆之事上可以无所作为,事实上,依靠外交与有限的军事行动相配合,鲁国在这一阶段仍然在各个战略方向上都有所建树。
首先通过鲁侯、叔孙一行于昭公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前往晋国进行斡旋,以一定代价保住了鲁国自从“郠之役”(昭十、前532)以来在东南方向对莒作战中取得的胜果。尽管此前晋国出于运作吴国北上的考虑,希望鲁国让出沂水中游的领地,作为吴国威胁齐国的跳板,不过由于吴王夷昧的去世以及齐国通过废立君主控制了莒国,导致晋国暂时放弃在这一方向上的诉求。鲁国可以说是依靠拖延和行贿等手段保留了日后利用莒国的进一步衰落向东南方向扩张的余地。
就在叔孙婼由于鲁、邾“武城之变”而赴晋仲裁之际(昭二十三、前519),莒国十年前被齐国护送回国即位的共公庚舆由于暴虐而被国人驱逐,于是齐景公又派兵护送十年前被其赶下台并控制在手中的郊公狂回莒即位。此导致共公庚舆及其追随者流亡鲁国,莒国进一步发生分裂,此后陆续又有不少领土被鲁国蚕食。
其次就是大致在鲁昭公十六年后的数年间,巧妙利用杞国被强齐所逼的局面,以非军事及手段重新获得了东北方向的成邑。此事件虽然没有得到《经》、《传》记载,但从齐、鲁、杞之间的局势来看,由于姻亲关系逐渐疏远和晋国战略转向而失去保护的杞国势必无法在齐国的攻势下继续保有成邑,因此估计杞国任命的成邑大夫在某个特殊情况下主动降鲁,这样鲁国可以在不违反晋国安排的前提下以非武装方式重得成邑,也兑现了当年季武子向孟氏承诺的“间晋而取之……是得二成也”。
不过为了安抚杞国以及顾忌晋国的观感,鲁国可能同时安排将其在沂水流域中上游、沂蒙山东麓不易控制的得自莒国、原属夏后氏苗裔拥有的部分领土作为交换给与杞国。
最后就是通过叔孙婼的个人努力,迫使晋国接受鲁国在“武城之变”中的有利态势。后来虽然一度与邾国再次和解,但从此鲁国确立了对邾的军事优势,终于在春秋末期不断对邾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
鲁国对外关系的逐渐稳定,事实上也确立了“桓族”及其附属势力对鲁国更加彻底、深入的控制,而公室完全与军事绝缘。鲁国历史的转折点“昭公之难”即将发生,公室与“三桓”的关系也已经走到了彻底破裂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