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好创意呵护学生心灵
1.火辣辣的掌,火辣辣的爱
孩子们比我更为激动,60个人,60双手掌,热切地向我击来,“啪啪”直响,用不了几下,我的掌心已经是火辣辣的了,但师生之间的爱也在这火辣辣的感觉中升温、沉淀。
孩子需要来自教师的各种形式的关爱——身体接触、言语安慰、心理疏导等。别看这些摸头、握手的“小动作”,它们有时候比千言万语更加能温暖人心。
这轻柔的举动让我有触电般的感觉。这电流是孩子对老师的关爱,极具穿透力。从那时起我才知道:“无微不至”这个词不是在教师关心学生时才能使用的“专利词”,孩子对老师的爱也是细致的,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细腻的、金子般的童心。
孩子们和我击掌的花样越来越多:有握手的、碰手指的、双手同时击掌的、碰小拳头的…每一种特殊的形式后面都藏着我和这个孩子之间不同的情感故事。每天的击掌中我还有不少收获:掌心中夹带的一张叙事小纸条、一朵代表祝福的小花、一张给我擦汗的纸巾,甚至还有被体温融化了的巧克力…让我明白,爱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传递。
和孩子们击掌告别已经成为我了解班级的重要手段,成为我架设在班级中的“电子眼”,成为我和孩子们的一座友谊桥梁。
2.给心情装上“监测器”
童眼看塔小之“精彩瞬间”——发现身边的美好;童眼看塔小之“我的善意提醒”——制止不良现象;“每天成长一点点”成长记录——内观自我的超越。
正所谓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只小鸟都能够飞越海洋,只要我们给他们一对信任的翅膀。
3.这样的生日过得有意义
在我们的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生日榜,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个同学的生日。过一个这样的生日只需要10分钟,但这10分钟给每个同学和每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自尊心的重要舞台,它让每个同学体会到了平等的意义。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普通的电话,把学生的心、家庭的爱、班级的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5.我班的“快乐收藏”之旅
我想到了循环日记,故而又在学生口语表达的基础上设立了一本“快乐收藏”循环日记。每个同学负责一天,全班同学轮流撰写,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欣赏发现,用心中的感受镌刻点点感恩,教师随机点评,用写作的力量传递欣赏的快乐。
感悟:
我很佩服“火辣辣的击掌”这个创意,班主任能从这个简单的击掌行为产生了一个个感人小故事,发现了育班之道。我们要学习这个班主任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善于学习,才让班级文化更上一层楼。
我之前也给学生过生日,但是没有想到可以把生日表张贴在班级墙上,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各个学生的生日。过生日当天让学生主持生日会,还打电话邀请过生日同学的家长见证他们的生日,更加有仪式感。
6.我们班的“诚信记录本”
每学期每个人都有一次“无条件”忘带作业的机会,如果有一天你忘记带作业本到学校,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只要跟学习委员讲一下,然后在第二天把作业带来就可以了。享受完这一特殊待遇后,如果再出现忘带作业的现象,那就要利用在校时间把作业补做完,第二天还需把忘带家里的作业带来。
诚信记录本,记录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诚信记录本,记录的还是对孩子自尊的保护、天性的认同;诚信记录本,记录的更是老师对每个孩子发展的高尚期许。
8.小小提示伴生行
“用虚心和实力来印证自己”“捧着一颗细心应考,不带半点遗憾离去”“怀着最细致的心灵,紧握最有力的笔杆,用永不服输的心,去迎接考试吧!”“期末检验用成绩说话”这些温馨提示不但帮助同学们缓解了心理压力,形成了良好的考试氛围,也因此形成了班级特有的考试文化。
提示语对他们紧张的考试心理起到了积极的暗示和抚慰作用,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理关怀。
“沉着应战,静心思考”“反复检查,一丝不苟”“专心专注,全力以赴”“紧张做下深呼吸,保你考试很轻松”
暗示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期的积极心理暗示,可以营造良好的考试心理环境,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成绩也因此更加优秀。
9.让故事说话
我有一个剪贴板,专门收集读到的哲理故事,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我也会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经常翻看,时间长了,故事便信手拈来。
感悟:
我喜欢“小小提示语”这个创意,这些提示语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压力,还能形成班级文化,我也要学起来,用到我的班级里。
很多老师出口成章,总能讲很多故事,原来他们讲故事的能力都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我也要学习起来,看到好的故事就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故事的类型分门别类,将来有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了,好像写作文一样随时可以使用的素材。平时喜欢在简书上写作,这些故事也可以分类记录在简书上,随时随地使用。
第二辑:好创意激发无限潜能
1.我们班的“专家指导”
自己有哪些方面的特长,就是哪方面的专家。孩子们禁不住“专家”这一响量称号的诱惑,在我的诱导下纷纷“上钩”。
2.“我能”收获盒
除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还要有个醒目的标题“我能”,这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我能”收获盒。做好的盒子按小组被放在窗台上,这些造型各异、色彩亮丽的盒子成为窗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班的孩子遇到事情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我能”,而不是这个事情有多么难做。你遇到了困难?别着急,让我来帮助你,我们一起来做,我们一定能做好!
3.班级“奥斯卡”
指导孩子写想象作文,谁的想象离谱,就获得“JK罗琳奖”。指导写散文,就设个“朱自清奖”;写小剧本,就设个“莎士比亚奖”;写童话,就设个“安徒生奖”。
如果孩子发言有理有据,就评他为“最佳辩手”;孩子为大家倾情朗诵,就评他为“小赵忠祥”;孩子交上字迹漂亮的作业,授予他“小王羲之”的称号;一个学期下来,语文书本保护好,也会被称为“护书卫士”。
地面纸片的“发现冠军”、桌椅摆放的“墨线达人”、佩戴红领巾“终年不忘奖”、黑板保洁大使、讲台保洁大王、广播操王子、路队排头兵
感悟:
“指导专家”我想到了前几年我带的我们学校六年级的科学社团,当时学生也是积极性不高,不知所云,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个社团,也是稀里糊涂地报个社团打发时间。主要还是因为社团的负责人没有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没有汇报展演,也没有专家指导点评,学生才会不知所措,社团学习效果不明显。
“我能”收获盒我就突然想到了《这样教学生才肯学》里面的“我能”罐头策略,这个策略很适合小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克服苦难,最终享受成功的快乐。我觉得我可以把这个策略用到我家大宝身上,让她自己准备一个“我能”收获盒,每天让她写一张纸条放进去,上面写着每天的收获,一个星期打开一次,见证每天的成长和进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班级“奥斯卡”奖项的设置太有创意了,名字形式多样,五花八门,让我大开眼界,必须要学习学习,自己设置几个奖项,比如“化学实验小能手”“小小化学诺贝尔奖”“化学计算器专家”等等,平时要多琢磨琢磨、研究研究。
6.朗读自己的名言
我们班的晨读课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就是每天都有一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带领全班同学大声朗读,直到完全记住为止。我看到了朗读者的自豪和神气,更感觉到了全班同学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为什么不让他们背诵自己写的“名言”呢?何况这些语句的教育意义也很深刻呀!于是,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先找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作为班级“名言”,然后要求他们每天把自己的“名言”抄在黑板上,带领全班同学朗读,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同学们看似在造句,实际上这是他们的心态不自觉的流露。从学生的造句中,我看出了许多同学通过这次班会自信心开始恢复,坚强的信心也在一步步形成。
7.今天谁走进了老师的日记
在日记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板块——教育日记,并美其名曰“每天一朵学生花”。每天,至少有一个同学走进我的日记,成为我教育生涯中的一个定格。
教育日记弥补了我不善言辞的缺点,每个夜晚,我都会静静地回忆白天发生的一切,记录一位今天表现不错的学生,并思考给该同学的家长发短信时怎样措辞,以求和家长形成默契,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每次读日记,都是的同学们精力最集中的时候,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最融洽的时刻。它一方面激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走进教师的日记,通过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快乐、让爸爸妈妈骄傲;另一方面还给孩子随手学生记录、感恩生活、宁静平和等方面的有益影响。
9.让孩子带着荣耀回家
我认为仅仅在班级里表扬孩子是不够的,因为孩子还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得到老师的表扬了,希望家里的亲人知道,希望同学的家长知道,甚至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我将对孩子们的表扬“广而告之”,尽量扩大表扬的范围,尽量扩大表扬的效力。
当你的孩子拿着表扬条回家时,一定不要吝惜你的表扬——不管是物质上的奖励还是精神上的鼓励,因为这将使孩子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10.成长记录册构筑“成长风景线”
我给班里的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档案袋,并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封面。孩子们很喜欢这项活动,有的把自己最漂亮的照片贴在封面上,有的精心地在封面上画了自画像,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写上姓名,如“活泼可爱的…”“乐于助人的…”。大家还给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成长的足迹”“童年的脚印”,等等。
我们决定将成长记录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里统一制定的,一部分是学生的自主选择。统一制定的内容有:我的自画像、教师寄语、父母寄语、我的向往、我的读书足迹、我的读书感悟、亲子共读、我的成绩报告单、我的荣誉等。自主选择内容则广泛的多,如我最满意的相片、作业、日记,我喜爱的手工制作,我最满意的绘画作品、书法,我的获奖证书和作品等,并在所选作品上标记收集的时间、选择的理由。
感悟:
“朗读自己的名言”这个可以借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编写的名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今天谁走进了老师的日记”不仅老师喜欢写日记,还把关于学生的日记读出来,更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让孩子带着荣耀回家”告诉我们老师,一定要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受到的表扬,让表扬“广而告之”,扩大表扬的范围、扩大表扬的效力。
“成长记录册”这个创意很多老师都喜欢使用,大部分都是老师自己一个人设计成长记录册,学生不参与。这个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自制作,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