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就是一个教书匠,教师只是把课本中的知识搬运到了学生的脑袋当中,但是,现在的我们意识到,这种灌输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今天共读的部分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它其实并没有抨击“教什么”或者“学什么”的问题,因为教学形式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部分主要是讲了课程标准是怎样演变和如何定位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课程标准,我们就能把握住“考什么”这个标准。只有了解了课程标准,教师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教什么,也才能知道学生应该学什么。我理解,课程标准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和考什么的一个标准。就像古代曾考骈文,八股文……其性质是一样的。教什么,学什么是一种时代的需求,放在六七十年代,国家要大力发展工业,所以就是要打造这种螺丝钉式的人才快速发展经济。人们通过接受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但是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就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缺点:教材是提前编好的,它预设学生在什么年龄段应该掌握什么学习内容。所以呢,就带来几个问题,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是脱节的,尤其表现在,我们的课程其实就是阶梯型学习。有明确的知识,我们围绕教学大纲教教科书,然后写成一样的教案。有标准的考试测试,通过统一的期末考试来测试学生。主要还是以老师为主导。
“学什么”是强调内容标准,“学会什么”是质量标准,教材为什么要那样编写,我们想让学生学会什么?肯定是要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发展,乃至于对他未来要有用,所以这个就牵扯到学的质量问题,那学会什么?以输出倒逼输入这样一种方式,能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那我们是否可以合理猜测,在国外,小学阶段不是很重视数学教学,可以说在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水平普遍不如中国孩子。他们的小学数学,没有我们的教材不难也不深,是不是就体现出他们认为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不大,如果你长大以后成为工程师、会计师之类这些职业,才需要进一步学习精深的关于数学的计算或者是推理。他们在教材编纂上投入的力度不大,事实上不能证明人家学不会,只是他有一种学习导向。
反过来说你“学会什么”,这一取向在课程标准中体现为对学业质量和学业成就标准的设定,你学会什么,这个质量标准不能独立存在,所以会需要开发自己的课程,以辅助学生学会,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开发课程又特别的难,需要足够的专业。要以“学什么”这个内容为纲追求学习质量。大部分人只能开发一部分属于自己教室的课程,就像英语课上提前学习一些英文儿歌,或者语文的晨诵,都是让学生有一种语言的浸润。这种课程可以作为“学什么”的一个补充,内容标准必须与学业质量标准整合,统整以后就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以语文为例,以前没有单元导读,但是现在就会先上一节单元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明晰然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是什么?单元里的具体篇目要教什么,每节课各有什么教学侧重,最后达成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实现对人文主题的理解。所以就会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再细化到说每节课这种备课,它是以终为始倒推出来的!这样,教师的教学方向更明确,以达到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整合的结果。
课程标准的属性,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不是专家个人的学术见解或者是主张,所以才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其实这一点,能保证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的公平。而在古代保证这一点很难,大宋元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当主考官这一年,大宋涌现出很多如三苏,曾巩等有能力的人,因为他们几代人通过努力才推翻了旧的骈文形式,修改了选拔人才的形式,要求写作“有话请直说”,言之有物。国家课程标准,是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这六部分组成。课程性质是对课程的定性。课程理念是对本次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反映的是该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的要求。课程内容是这门课程所规定的学习范围,对象和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是用学科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整体刻画核心素养的落实程度。而课程实施呢,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等活动。
作为一线教师要研究课标,用课标,备课标,才可能教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