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自动思维其实并不容易。它通常有两个特点,一自动出现,二坚信不疑。
功能不良的自动思维是歪曲事实的,与一种无益的情绪或生理反应有关,而且会导致无益的行为,这一连串的情绪反应行为都会阻碍来访者体验幸福感,使来访者没有能力采取措施以实现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做识别自动思维的一些提问:
1.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想法,或者我在想什么?
2.我肯定没有在想的内容是什么?(识别相反的想法,可以帮助你识别实际的想法。)
3.这种情景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4.我是不是做了一个预测,还是记起了什么?
记住:我想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是的。我想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这样的练习其实非常有意思。不要把想法当成事实。也就是说,无论是对来访者,还是对我们个人而言,人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把想法当成了事实。
你同意吗?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以恐惧和期待为代表的思维模式的存在。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在说“生活是危险的,需要掌控的,外在是有困难的,困难是有大小的,我是会被困难影响的。”本质上其实是我们还不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我们对未来有未知的恐惧,还有期待。这些恐惧几乎造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麻烦。所以我在想,对于恐惧和期待的认知,特别有助于我们识别自动的不良思维。
认知行为治疗师就是要让来访者知道他是可以创造一切的,他有绝对的创造力,他可以自己决定他所有的经历。
这就好比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在手:它引导来访者向内觉察自己,理解自己,恢复其创造力,并让来访者不再为外在的恐惧所束缚,使其内心真正的平静和真正的自我认识的事物,引领来访者走向解放和觉醒,不断的回到原来的自己。
不需要去焦虑的设想未来,也根本没有未来,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是我们自己现在每一刻决定的。
比如此时的我在读《认知行为疗法》,在写读书笔记,我不知道这本书能不能改变我的未来,但我知道当我开始读本书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我创造了属于我自己的一个奇迹。这样的时间,我有很多选择,可以去刷剧,聊天,可以去吃饭,运动,但是我把这时间用来了读书,而且还是跟着李老师读《认知行为疗法》。这不是创造奇迹吗?通过读书,让我反复的去理解和强化:只有在真正的心的指导下,个人才会真正思考并创造。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你想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只是看到我们想看到的,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
认知行为疗法从不批判,只是指出事实。
那就说一点事实吧,这周发生了什么好事情?
周六晚上,我和老公去青岛大剧院观看了青岛话剧院的话剧《门第》首演。作者是青岛作家连谏。除了相声演员何九华饰演的何春生外,导演和其余演职人员都是青岛人。原著和电视剧我并没有看过。
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家境优越的罗小贝为兑现父亲年轻时对战友的承诺嫁给虽与自己青梅竹马,但家境迥异的何春生,两个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由此开启了一场相互渗透的家庭文化战争。婚后的罗小贝受不了何春生的敏感自卑,何春生也不满于罗小贝的养尊处优。门第的差异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两人之间,让原本就脆弱的关系更加岌岌可危。从生活习惯到精神追求,夫妻间的分歧不断升级。最终这场婚姻不仅让两个人身心俱疲,更牵扯进双方的家庭,引发了一场关于亲情,爱情,责任与承诺的较量。所有深陷这场“门第之争”的人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整场演出非常精彩,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罗小贝与何春生的婚姻的不幸来自于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可不可以磨合?
答案当然是可以磨合的。而磨合的方法不是一味的忍让迁就,而是要学会欣赏对方的品格,然后相互靠拢。两个人都明白的太晚了……如果,我猜想,罗小贝作为一个海归博士,如果她可以真正明白爱是自由,爱是宽恕,爱是接受,爱是合一,如果她能获得真知并指引她生活每一刻的智慧,放下追逐,我相信她是完全可以创造奇迹,冲破门第观念获得幸福的。
由此,我们也在反思我们的婚姻,如何走出分离,不再寻找,不再追逐,不再恐惧,更和谐,更幸福,这就是最好的事情。
这周我做了什么好事情?
邀请了我的好朋友一家一起观看话剧《门第》,他两口子赞不绝口,算不算?
要问我每周什么时候状态最好?那一定是星期一了。我觉得好多人最好的状态应该都是在星期一吧。你看,经过了周末的休闲放松或是学习充电,周一一定是精神满满。偷偷的说,我其实是很难将这个状态维持到周五。
这周最棒的部分是什么?
组织了初中同学聚会。初中毕业35年,我们又一起刚刚经历了青岛一中的百年校庆。感慨当年的教室已经成了体育馆,校办工厂的旧址现在是黄晓明艺术楼……但是校门前的两棵银杏树还在,我们的相互关爱还在,我们当下的努力还在,真的太棒了!
只要当下不懈怠,就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