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而有度 深入浅出
——杨琨《阿长与<山海经>》跨学科教学点评
曹公奇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昨天的专家讲座,顾之川先生和程翔教授,都谈到了跨学科教学的边界,而且把语文跨学科学习边界的方方面面都说到了。
今天,我团队的杨琨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也是一节跨学科学习的课,但“跨”的步子很小。我们看,这节课涉及到的,只是一些图片、插图、封面设计等美术的内容,还有一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历史内容,而这些美术和历史的内容知识,只是为了本节课的学习而涉猎的,只是文本学习的资源或支架。这样的“跨学科”,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本质的“跨”,是适宜的、适切的、适度的“跨”,不是为了“跨学科”而去“跨”,不是为了专门搞一些华丽形式而把其他学科的内容都引进语文课堂来,以显示课堂容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忘了课程本质的“语文跨学科学习”。
语文课程是什么呢?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说,语文课堂上任何形式的“跨学科”,都是为了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根本目标的。如果我们的“跨”,只是为了显示老师的知识与才华,整合进多个学科知识内容,课堂成了一个各学科知识的大杂烩,那这就不是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昨天程翔老师把“跨学科学习”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区别说得很清楚,我在这里不再啰嗦。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较长的文章,要在一节课40分钟上完,是有较大难度的。我们平时恐怕要用两个课时或者三个课时才能上完。今天,杨琨老师用一课时上这篇课文,她巧妙地选择了“读阿长”“读《山海经》”“读’与’”三个关键点,把题目上这三个关键点连接起来,进而串起了整节课,用40分钟时间把完成了学习任务,不能不说这样设计是精致巧妙的。更重要的是,这一课的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文本上,而是将《朝花夕拾》全书中提到阿长的地方及其相关内容全都有机融合进来,使得学生对阿长这个人物和作者的情感理解体悟得更加深透。七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的重点正是《朝花夕拾》,而在下册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一个专题学习与巩固。
所以说,今天杨琨老师执教《阿长与<山海经>》跨学科教学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能够抓住文本关键点,在短时间内精巧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教学;第二,怎样借助或融合别的学科知识,比如历史有关知识、美术有关知识,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第三,怎样通过这一课介入整本书阅读,或者推动并深化整本书阅读。我想,这节跨学科语文课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然,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其中存在的问题肯定也不少,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批评意见。
谢谢大家!
(在全国中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评课发言,2024年10月19日于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