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物质作为独立的存在实体"是实在论的核心思想。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从古典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意大利阿奎那;到现代的培根和洛克;到当代的怀特海、罗素、普特南和塞尔,他们的认识也是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
这里提一下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和怀特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对特殊性的严格研究能得出普遍的真理。他特别强调适度和平衡,反对过和不及。他认为教育是发展能力的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幸福的来源,它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适度的良好教育,这样就能让人形成正确的个性特征,这将有助于培养出良好的公民。
怀特海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这种教育是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符合实际。
反观今天的教育,教育适度性在充斥应试功利主义教育当今已不再遵循,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许多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练”,学生身心俱惫,成了刷题练题的工具,成了考试的机器。这也许能成就其一时的高分,但往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人格都差强人意,这怎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呢?因此,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要摒弃铸造考试的机器,因此,不仅要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还要在学习和生话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科学和人文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某专业、某领域的热爱;更要有思维的启迪和人生价值的引导,让每个学生具备把握幸福人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追求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具有健全的人格,个性特长突出,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做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这几年在实践中首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基于情境体验的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养育”系列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长效的育人机制还未形成,完整的育人课程体系还未构建,这些都是今后实践中需要不断努力完成的,这将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任重而道远啊!
陈文斌201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