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这个学期,由于我专注于案例的生成,少了宏观方向的思考,趁假期之际,在中国教师报共读营的引领下,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两年前,我的教研员林志春老师已经向我推荐过此书,当时阅读了第一章,不知什么原因便没有下文了,暑假再找出此书,第一感觉就是:真厚!
许是在共读微信群中,受多位潜心研学的前辈影响,少了畏难情绪。便打开书籍,细细品读学者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也听听各位优秀前辈的感悟和思考,反思日常教学,对我的教学理解一定会有更高站位的引领。
昨天在图书馆,静心阅读第一章和第二章,勾勾画画。早晨,便已经迫不及待打开笔记梳理阅读,记录自己的肤浅之见。
🙋♀️第一章阅读感悟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教学”,虽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但往往流于表面操作,缺乏深度思考;二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学生沉浸于丰富的知识之中,却可能因过多的信息输入而感到迷茫。这两种教学方式都缺乏明确的智力发展目标和清晰的学习路径,教师往往单向传递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意义的引导,导致学生虽努力跟上教师的步伐,却难以体会到学习的深层意义。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第一章提出逆向设计的方法,以终为始,即从学习结果出发,反向规划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关键步骤: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评估证据的方式、设计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只有在明确预期结果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在此过程中,教材不再是主要的教学资源,而是辅助达成预期结果的工具,确保形式服务于功能。
由此可见,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如何确定合理的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学科的育人方向,提出核心素养,阐述了核心素养的要义以及在各学段的要求,并在各学段设置了学业质量标准,为明确教学的预期结果提供了方向指引,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有了抓手和依据。为了检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达成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亦是学习活动,在目标的指导下,学习的活动、内容、方法各就各位,这也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原则。新课标提倡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书中逆向设计的方法所见略同,我在之前的单元设计时已经有意识进行逆向设计。
那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目标追求理解,何为理解?追求理解的目标是如何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将接着阅读书中的下一章节——理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