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只能做到尽量)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P89.
人无完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多多少少都会伤害到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教师的生气时,一不小心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绝大部分学生不会因此记恨老师,而极少部分学生真的会对老师产生“恨”。这样的现象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保护、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不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呢?
首先,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给孩子改过自新的信念,要相信他们,用鼓励的手段,几句“我相信你能改正错误”、“我真的看好你”,简单的拉钩都能让你成为孩子信服的老师。慢慢地孩子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坏习惯,你也成为了孩子们信服的人。教师想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其次在批评中做到不伤害学生。没有批评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脆弱的教育,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的表现。但过分的批评不但难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更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 无论是对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并且评语要准确,真诚,使学生欣然接受。总之,在批评学生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然后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使教育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