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臻11,4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令我们老师生气的情况:就是明明已经仔细讲过的原题,学生在考试时却依然答错或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我们老师也要积极寻找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
首先,或许是我们教师的讲解方法不够到位。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告知答案,或许在讲题目时,老师代替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目,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题目,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没有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习惯,那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其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存在问题。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内在逻辑和解题思路,对题目只是一知半解,只是死记硬背了答案,而没有掌握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和方法,一旦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就无法应对。
其三,缺乏有效的复习巩固。讲过之后,如果学生课后没有及时回顾和练习,知识就会变得生疏,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逐渐模糊,在考试的压力下,容易出现遗忘或混淆。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一次对”到“次次对”需要学而时习之。这中间注定要有一个“练习→出错→纠错→熟练”的过程。
其四,可能是学生粗心大意。考试时没有认真审题,题目没读完就下手,或者答题过程中粗心犯错,忽略了之前老师强调的关键细节。
其五,心理因素也起着一定作用。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可能导致学生大脑一片空白,无法将所学知识准确地运用到答题中。
最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对于同样的讲解,吸收和掌握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