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忆师恩 张 叶
读《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感悟最深的一段话:
“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是我们今天所立的宏愿。学堂是有的,不过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读到这一段,我仿佛来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学堂。那时候的学校,条件都很差,“破屋漏天”是常事,没有教具,没有取暖设备,更不用谈我们现在教室里的一切了。但是我的老师们,带着满腔的热情,投身在教育事业上,其中有几个镜头让我难忘。
镜头一:
教室前面开僻了一个大花坛,没有砖头,坛边是用石头垒成的,那一块块薄板石头,是老师带着大个子的同学们,爬到大山顶上,一块块搬来的。然后趁着下课和放学后的功夫,老师们把一块块石头打磨得大小合适,摆得整整齐齐。很快,一个漂亮的大花坛建成了,也成了学校最亮丽的风景。
镜头二:
冬天到了,寒风刺骨。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在寒冬来临之前,男老师们会爬墙上屋,用泥巴和麦秆把屋顶修一修。还有的老师会扯来塑料布,用钉子牢牢地固定在窗子上,挡住凛冽的寒风。教室里没有煤炭,更没有炉子。于是,年老的教师们用石头和泥巴垒成了炉子,把捡来的木柴点燃,孩子们会把冻得红通通的小手伸过去,用短暂的火光暖和一下。
镜头三:
那时候上课没有教具,老师们每每会自制教具。记得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我们分清“竖、竖弯、竖折”用尽了心思。老师折来了软软的柳枝、硬硬的杨树枝,先用直直的教杆演示这是“竖”,然后利用柳枝的柔软,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弯”。最后,老师用杨树枝折一下,折而不断,有棱有角,来表示“竖折”。这段演示让我记忆犹新,一直到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还在应用着。
如果这样的镜头可以拍成电影,或许能从天黑一直播放到天明。当时的教师工作待遇特别低,老师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还执着地坚持着?或许那就是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初衷不能变味。我们不能让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改变了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追求。正如晓庄三年的历史是缘于爱,我的老师也是缘于爱,我也要一直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充满爱。每每想起这些,都让我感慨万千。同自己的老师相比,我还有很多不足。尽管时代变迁,我们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工资待遇也越来越好。但是,我们对于教育信念的追求不应该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