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回想,上周测试的一张试卷。
试卷当中,有几个难度比较大的题型,孩子们说这些内容都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会做错。
这个周末盯着试卷,我看了又看,思考了又思考,在孩子们眼中,它的难点是什么呢?
第二大题选择题,一共5题10分,做得最好的对了4个,做得最差的,对了一个。
第三大题,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三个6分,普遍能够得4分,有一个照样子写句子,只有五六个全对的。
第五大题综合性学习,给出一幅思维导图,让学生模仿着再画一幅思维导图。这个题一共9分,关于知识点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错误,关于思维导图的散粉,几乎没有人得到。
第六题,阅读古诗,完成练习。这个题一共11分,普遍只得到了两分。按照得分的比例来说,这个题的正确率是最低的。
第七题课外阅读,这个题大多数做的还是可以的,所有的答案都在选段当中,就是有部分学生不读题,所以就找不到答案了。
~~
给加点字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涉及到一个词语梁山泊,这个泊的读音,有2/3的学生都没有选正确。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涉及到不遗余力这个词语,金榜题名,言不由衷,这三个词语的写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在读题过程中没有发现出来。
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这个题涉及到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够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那么运用是否恰当就不会判断。
大观园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元春看到后喜不自胜,太过奢华了。——有部分孩子读过学生版的《红楼梦》,知道元春的身份,能够选择出这句话用的喜不自胜不太合适。没有读过的自然是不会选择了。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这个题涉及到《景阳冈》中的武松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两个人都可以堪称英雄,但武松侧向于豪爽勇猛,刘伯承侧向于坚强,是不能用坚强一个词来定位的。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这个题涉及到句子的先后逻辑顺序。句子中有明显的“先读—还要—最后”这样的顺序性词语,可是学生在做的时候没能够认真的读题,审题,损失就明显的打乱了。
~~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能说#掌握得不够牢固,但在把很多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往往失去了判断的准则,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丢分现象。
想到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许多的零碎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需要进行刻意练习的。
就像词语的书写和运用,很多词语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但是每一个字都是学生认识,组合在一起就变成陌生的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在阅读当中接触他们,通过具体的环境感受他们,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辨析和理解。
但现在的这个教育环境,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带着学生读书,所以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这实在是一个很不让人开心的事情。
很多的零碎的知识点,二年级到四年级都有学习,这会需要一点一点把它捡起来重新复习,即便这样,还有1/3的孩子,再重新捡拾的过程当中,跟不上节奏,无法融入到正常的轨道中来,这也是一个头疼的事情。
一星期,5节语文课,2节作文课,1节地方课程,1节道的法治课,1节心理课,1节音乐课,要把一节什么课拿出来上阅读课呢?
想想以前,做班主任,课表上一周能排出来22节课,如今只有堪堪的11节,完成教材的进度,感觉就很吃力,实在是不敢拿出来做其他用处。
苦恼死了,要进行刻意练习?还是要增加一节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