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气温》教学反思

                                              1.3  测量气温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天气和气候”的第①点“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学生感受到的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为情境,聚焦于“怎样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探索板块,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是:①了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②测量并记录室外同一地点一天中5个时间点的气温;③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研讨板块,也有三个问题,指向正确的测量方法和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的发现与表达。拓展板块,提出了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下午放学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里,坚持每隔2小时测一次气温,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天中气温 的最低点。让学生选择一天中的5个时间点测量气温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学生很难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选定时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气温计》一课中,已掌握气温计的构造、读数方法及温度读写规则,具备基础的工具认知能力。但在实际测量场景中,对“如何选择测量地点、规范操作气温计”缺乏经验,且尚未形成“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系统认知。三年级学生动手操作兴趣浓厚,但易出现操作不规范(如触碰玻璃泡、读数视线偏移)、记录数据随意等问题,需通过具体指导和实践练习强化规范意识,同时引导其从“单一测量”向“分析变化规律”过渡。

三、教学过程:

1.聚焦:明确测量工具与测量任务

教师提问:“一天中气温会发生变化吗?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通过问题揭示本课的核心任务,即“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同时,让学生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测记录中重要的记录内容。

2.探索: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

首先,让学生明确去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回顾旧知。教师提问:“还记得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吗?”让学生在回忆中重温气温计的读数方法。为了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接下来的测量活动中测得数据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邀请1 ~ 2名学生上台测量教室内气温并进行读数。

(2)气温计放在哪里测量气温?教师提问:“你们的读数就是今天的气温吗?如何测量今天的气温呢?”教师借助视频资料讲授:“气温是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放在通风良好、不受阻挡的草坪上,气温计离地面1.5米测得的温度。没有百叶箱时,可以用简易的方法。”

(3)测量气温读数时要注意什么?①手持气温计,不要触碰液泡;②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的地方;③放在距离地面约1.5米的高度,保持干燥;④液柱高度稳定后再读数;⑤读数时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4)外出测量要注意什么?教师提醒学生遵守纪律,规范操作,分工合作,及时记录。

(5)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指定地点进行测量。


测量完毕后,学生回到教室,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数据及发现的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数据,并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分享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5个时间点的测量数据无法在一节课中获取,建议教师事先将前一天的测量数据提供给学生使用,以便让课堂更完整。

(2)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天中气温变化表、气温计模型图,提问:“怎样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出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数据表,提问:“有何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将数据以填色的方式在气温计模型图的液柱上表示出来,然后观察5个时间点的气温计模型图,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把液柱顶端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折线,请学生观察折线图并说一说又发现了什么。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时间继续推移,折线图的变化趋势会如何?为什么?”

3.研讨:观察数据,总结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严格按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在学生去教室外测量前进行讨论,确保数据的科学性、有效性。)

(2)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有什么规律?(学生对测量气温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3)使用气温变化示意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学生使用气温计模型图,将气温数据以填色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气温变化示意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数据时,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4.拓展: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低?

教师布置课后探究任务:放学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里,继续每隔2小时测一次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将测得的数据整理、分析,推测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间,再通过查阅天气资料,了解当地当季一天中气温的最低点及出现的时间点。

四、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规范测量气温的方法、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数据分析的方法);

2.生活联系:“知道气温变化规律对我们有什么用?”(如“下午2点最热,出门要做好防晒”“清晨冷,要多穿衣服”);

3.后续延伸:“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气温变化,做长期的天气小观测员。”

五、教学反思:

   1.亮点:通过“专业方法→简易操作→实践测量→数据分析”的环节设计,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的学习规律;借助涂色、连线等直观活动,有效突破“抽象规律总结”的难点,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发现气温变化特点。

   2.不足:部分小组在户外测量时仍存在操作不规范(如未准确控制1.5米高度),导致数据略有偏差;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让所有学生现场完成5个时间点的测量,需依赖课外数据汇总,部分学生参与感不足。

   3.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可提前准备“1.5米高度标记杆”,辅助学生准确控制测量高度;设计“小组轮值测量”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不同时间点的测量,增强实践体验;课后通过班级群分享测量数据,鼓励学生持续交流,深化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