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了,你会怎么做?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视频,妈妈说:“我昨天在楼下看见一个小朋友因为太生气,用力拍打自己的脸,感觉好吓人。”
孩子淡定地回答:
“那他妈妈一定没有教过他生气时可以做这三件事情。
1、用语言表达愤怒,生气时大喊我太生气了。
2、用动作+语言表达愤怒,生气时可以边跺脚边喊,我太生气了。
3、描述自己的情绪值+主动请求帮助。我的生气温度已经到100摄氏度了,我需要帮助。”
听孩子说完,妈妈开心地赞扬道:太棒了,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仔细想想,在孩子发脾气时,很少有父母能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式沟通”。大多父母都会选择了立即制止。
但其实,孩子发脾气,才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01
发脾气,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在非暴力沟通里提到:“任何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读懂孩子、温和养育》的作者也提到:
“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意味着顽皮和掌控欲强,相反,这些行为很可能是因为需求未被满足或被误解而发出的信号。”
也许是感到困倦,想休息却被噪音影响到睡不着;
或许是心心念念的玩具父母没给买,自己内心觉得失落;
也可能是跟小朋友没玩够,就被要求回家……
当现实的情况与内心的需要产生冲突和落差,孩子又无力解决,发脾气便成为孩子寻求帮助的无奈又急迫的方法。
曾在心理学家武志红分享的案例中,看到一个小男孩多多的故事。
因为下雨,学校原本定去公园的计划取消了,多多因此感到烦躁不安。
吃饭的时候,他开始胡搅蛮缠。
妈妈百般哄劝,多多就是不动筷子,嘟着嘴非要吃饺子。
出于心疼,妈妈煮了多多最爱的韭菜饺子,但他只吃了一口,就喊难吃,又哭闹着换吃汤圆。
结果妈妈的耐心被磨完,不再依着多多,没想到孩子却更加无理取闹,一边哭闹,一边扔碗摔筷子……
其实,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无法解决外界困境或无法表达清晰内心的混乱。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脑要先于理智脑发育成熟,成人要到30岁以后,情绪脑才能逐渐成熟。
当孩子有了小情绪,闹脾气时,也是因为他们的脑部发育还不成熟,还不能用理智去控制行为。
所以,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要求他们把脾气收回去时,不是孩子不想停,而是做不到。
而此时,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表达的是,我解决不了了,我需要帮助。
所以在我们眼中,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很大一部分是孩子寻求帮助的沟通信号,这也藏着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孩子发脾气时,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关爱的时候。更是亲子之间心贴心沟通,建立良好关系非常珍贵的机会。
02
父母如何回应,决定了沟通的质量
生活中,在面对孩子发脾气时,我们经常会听到爸爸妈妈训斥孩子:
“哭什么哭,闭上嘴!”
“长本事了是吧?还学会摔东西了?”
“明明你做得不对,你还有脾气了?你冲谁发脾气啊?”
或者因为顾及面子,父母选择顺从;还有一种父母,在孩子歇斯底里地哭泣时,会选择淡定围观……
但以上种种回应方式,最终可能会养出了一个要么暴躁易怒,自卑又懦弱;要么顺从,成为讨好型人格;要么通过自残,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孩子。
这样也像心理治疗师彼得·莱文所说:“未被处理和释放的能量残渣会被困在神经系统中,它们伺机报复,会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严重破坏。”
记得《妈妈是超人》里有这么一幕:
胡可带着小儿子去体检,可是医院里体检的儿童太多,体检项目又太长,胡可一人分身乏术,所以晚上去接大儿子安吉就迟了很久。
安吉独自等了很久,他一边哭一边打电话给胡可,在电话里大吼:“我不想等你了!你怎么还不来?”
安顿完小儿子自己还来不及休息的胡可匆匆赶到安吉在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蹲下来抱住安吉,真诚地向他道歉。
她没有急着和儿子讲道理,看见儿子嘴角还往下垂着,手里还拿着送给她的礼物;
就温和地问安吉:“为什么给我送个蜗牛呀?是不是因为妈妈来的太慢了,像蜗牛一样慢?”孩子嘴角不垂了。“
那下次妈妈来快一点,像赛车一样快,好不好?”安吉的嘴角才上扬起来,也真正原谅了妈妈。
其实,父母的回应方式,也决定了孩子的怒气是被驱散,还是被点燃。
当父母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便不会跟孩子对立起来。而孩子的小情绪也能慢慢疏解。
否则,孩子心里那些未被接收到的信号,未被理解的感受,都化成了比海水更深的委屈。
作家雷布斯说过:“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高兴才是。”
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多少父母,强势地回应,并关上沟通之门,就有多少孩子,正默默地躲在门后痛哭。
而唯有父母的爱,才能克制孩子内心的躁。
父母之爱子,不是给予他丰盈的物质,不是强制他改变,更不是任他自生自灭;
而是积极正面回应,帮助他成长,最终学会独立应对生活的方式。
03
引导孩子正确的发脾气,是父母的必修课
情绪像一枚双面的硬币,有了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必然有负面情绪的存在。
要把负面情绪的杀伤力降到最低点,便需要父母的用心引导。
父母可以用这三种办法来引导孩子:
· 等一等,给孩子表达的权利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耐心的等一等。
待孩子平复一点,再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评价和判断,而是耐心的倾听和理解。
只有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了,孩子才愿意跟父母沟通,他们才能听得进父母的意见。
聪明的父母,会选择做孩子情感的港湾,温柔地迎接孩子靠岸。
而不是用斥责和打击,把孩子越推越远。
· 谈一谈,带孩子认识情绪
《最强大脑》节目中的北大教授魏坤琳说:“每次孩子闹情绪,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大脑整合的机会。”
他坚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
比如,利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五个小人物,乐乐,怒怒,忧忧,怕怕,厌厌。对应着快乐、生气、难过、害怕、厌恶五种情绪。
让孩子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刚才是生气了吗?生气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刚才是怒怒跳出来了吗?”
要让孩子知道,每种情绪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是不分好坏的。
识别每一种情绪,拥抱每一种情绪,但不要被情绪挟持,而是要做情绪的主人。
· 抱一抱,让孩子感受到接纳
孙俪曾经用7年时间悟出一条育儿经:
“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处在情绪旋涡中的孩子,并不能快速抽离负面情绪,父母的说教和讲道理,只会成为一种压力。
一个拥抱,会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给孩子最有力的支持。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过: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别怕孩子发脾气,与其把愤怒和委屈压抑在心中,不如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把内心的委屈和情绪,合理的释放、发泄出来。
蔡康永说:
“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一个被允许发脾气的孩子,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也是幸运的孩子。
从今天起,用充满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感知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并试着将孩子所遇的危机都转化为成长的机遇。
要知道,你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幸运。
“看见”孩子,也是疗愈亲子关系的开始
除了面对孩子发脾气时的“束手无策”,我们还总能听到对孩子沉迷游戏的无奈声音,但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面,从没想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挫折等,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满足,情绪也得到发泄,这也是他们沉迷游戏的原因。
所以,每个孩子行为的背后,也许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诉求,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正因如此,孩子的内心需要被“看见”。看清并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才会更好的察觉行为背后的因素,正确的爱滋养下的孩子也会变得自信,有力量。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拥有“看见”的能力,通过色彩识人技术看清真实的自己,看清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看清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再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不再评判和排斥情绪,而是全然接纳。在这种允许的状态下,我们也能看见孩子很多行为背后释放出来的需求信号,满足孩子心理成长,并且与孩子的情感产生链接,拥有更加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