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时期,我的就业指导老师涂老师给我们赠送了一套陶行知的教育文集。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只感觉它沉甸甸的,但当我闲暇之余翻开它时,从刚开始的晦涩难懂到后面的受益匪浅,我十分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陶行知先生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更是赞叹到:“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涛陶行知”。第一次知道陶行知先生就是因为他的名字,陶行知原名叫陶知行,但是他认为行在知前,所以改名为陶行知。通过这件事,就能看出先生对实践的态度。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 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书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对于即将要踏入教育岗位的我来说,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教书育人并不是为了学生的物质回报,而是获取精神力量。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在上学时代一直以为先生只是一名教育家,没想到陶行知先生还是一名诗人和理论家。通过查看资料,我学到了一首小诗叫《小儿不小歌》。这首小诗既看出了陶行知先生的幽默,也显现了先生的思想,他不将年龄作为小儿小的依据,而是小孩子的思想与心灵。陶先生的小诗中有很多是关于小孩子的,可见他对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很深刻。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和“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也就是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而不是传统教育中要学生配合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
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的时候,老师只注重了最后试卷的分数,不关注过程,只让学生死读书,这也让我在高中时期的思维能力总是比其他同学慢一截。在读高中时,有一位数学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去思考这些公式是如何得来的,而不是仅仅死机一个公式。她说我们如果自己回推导,就不怕忘记。这位老师的身影在我读这本书时浮现出来。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灌输知识为已任,学生则以受知识和如何去应付考试作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则是教人如何做人,他要教人生活。他认为健康才是生活的出发点。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分数不是教学的目标,学会在社会和生活中生存才是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这些经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理论。这些理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在教育方面要谨记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诲,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学会生活。在新时代,做新时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