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的实习思考
学校告诉我们,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宝贵机会,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必经之路。
理想中的实习,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带着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深化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丰富理论。这样,我们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最终成长为既能做事、又能表达的专业人才。这听起来非常美好,也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
然而,现实中的实习,有时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当大批学生被集中安排进工厂,从事着与专业关联不大、重复性强的工作时,实习的性质似乎发生了变化。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更像是一个连接学生和企业的“中介”。我们的角色,也从“实习生”悄然变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16块钱一小时的工资,学校还要从中抽取3块。如果工作内容能与我们的专业紧密相关,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算是值得。但现实是,我们所做的就像流水线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几个动作。虽然熟能生巧,速度越来越快,但一个月下来也只有两三千块钱。
真的有意义吗?我们所做的,与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只能说有点关联,但并不多。这么做下去,很难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反而可能让它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被慢慢淡化。
我开始迷茫了。
我曾想,男儿应有凌云志,一览众山小;也曾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可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些理想似乎都显得有些遥远。怎么办?
我反复问自己。放弃吗?似乎太轻易了。坚持吗?又看不到方向。
慢慢地,我开始明白,迷茫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理想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需要我们穿越现实的荆棘去抵达。这份实习或许无法直接实现我的“鸿鹄之志”,但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逼我去思考:在这种差距中,我还能做些什么来为自己积蓄力量?
【成长与感悟】
我开始把这份实习当成一个“训练场”,而不是“终点站”。
- 在重复中练“内功”:单调的工作,反而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和韧性。我给自己设小目标,比如把效率再提高一点,错误率再降低一点。
- 在观察中找“答案”:我不再只盯着自己的岗位,而是观察整条生产线。为什么这样设计流程?瓶颈在哪里?如果是我,会怎么优化?
- 在沟通中练“情商”:我主动和同事、线长交流,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沟通和协作能力,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
【坚持与行动】
我选择坚持,但这是有目标的坚持。我为自己制定了“反脆弱计划”:
1.每日一小时:下班后雷打不动学习专业知识或一项新技能。
2.每周一次复盘:总结这一周学到了什么,下一周要尝试什么。
3.每月一次小项目: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小问题,哪怕只是写一份流程优化建议。
我依然相信“知行合一”,但我更明白了:“知”和“行”之间,隔着一道叫“刻意练习”的鸿沟。
我开始理解了“事虽难,行则将至;路虽远,行此必成”的真正含义。
这份实习也许不是我理想的舞台,但它给了我一块磨刀石。等刀磨锋利了,我自然会去寻找更广阔的战场。
所以,我不再问“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而是问“我今天为未来积蓄了什么?”
当我开始这么想的时候,迷茫就不再是困住我的墙,而是催促我前进的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