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傅王琴玉老师今天到我们班上课《桂花雨》,课程设计很巧妙。
巧妙一:
一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全文只有第五自然段提到“桂花雨”,为什么题目叫"桂花雨",而不是叫"桂花"呢?这个问题就先留着,不解答,这为这节课留下了悬念,恰恰勾起了对文本理解的欲望。
到了最后再回答这个问题,通过了解含“雨”的诗句,理解“雨”的意象,明白题目《桂花雨》的精妙之处。
巧妙二:
把课文分为四层,让孩子们在读中,写中,讨论中学会概括。在这里尽显教育智慧,有耐心有梯度有方法。
刚开始孩子们对于段意的概括总是不够准确,或者是不够简洁。
有耐心,王老师发现了之后给足孩子们时间,再一次读,再同桌讨论交流,孩子们在一个充分地读和讨论中,对于文本越来越熟悉,理解也慢慢加深了。
有梯度,在不同的段落中,王老师的引导也是层层递进的,从读到说到画关键词到写,一点点地推进学生的思考,孩子的概括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简洁,进步真的清晰可见。
有方法,在孩子们还不怎么会概括的时候,方法一:引导。在读中引导关注段落中的关键之处,并用上关联词语;方法二:关键词。在黑板上板书出三个关键词,让孩子串起来讲;方法三:做批注。让孩子们把概括的段意写下来。写下来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凝练语言的过程,写下来再表达,自然简洁准确。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更多肯定的力量,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巧妙三:
分层概括段意之后,来理解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抒发情感的。从中明白了第一部分是状物,第二至四部分是采用叙事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明白的一篇课文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前后勾连,了解整个单元在抒发感情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后面写《我的心爱之物》这个习作的时候,就可以用上状物和叙事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最后,回到题目“桂花雨”,了解“雨”的意象。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于是,王老师举了简单的例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确月的意象是思乡,再理解柳的意象是送别,进而理解更为丰富的雨的意象,喜雨、愁雨和思念的雨等等。于是,孩子们顺势明白了为什么本课以“桂花雨”为题。
在整节课中,在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中,设置了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回答的问题,激励孩子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王老师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充分增强了孩子的思维训练,真是一节十分巧妙又充满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