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见课型,其目的在于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渗透学科思想、发展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我们不能将复习课上成知识重讲课、做题练习课、考试测验课等,弱化了复习的功用。这些做法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了复习而复习”,在复习时毫无规划,也不具备针对性,要么直接依照教材再次依序讲解,要么跟着感觉走,导致师苦、生疲、效果差。二是“以讲代学”,习惯性地采用“压缩饼干式”串讲的方式,自认为讲完了,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这种做法主次颠倒,导致复习效率低下。三是过度追求复习的“全方位覆盖”,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将错题当回事,实际上是“一坛子泡萝卜——抓不到姜(缰)”,没有处理好疑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导致学生容易在相同的错误上“栽跟头”。四是奉行“熟能生巧”的理念,片面地认为复习就是大量练习,推行题海战术,让整个教学过程沦为“讲题—考试—再讲题—再考试”的机械循环,消减了学生的热情,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发展。
复习课因时间短、容量大、密度高,与平时的新授课、练习课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也不能照搬。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复习课,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会”,也应关注思维与方法迁移的“会学”,更应关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我们应该这样做:
(一)注重整理,建构体系。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知识树、概念地图等方式,连“点”成“线”,构“线”成“面”,集“面”成“体”,把课本“由厚变薄”,让学生重新经历一次“学习”,让旧知识焕发新活力。
(二)注重错题,发展思维。教师可以优化对错题的作业设计。
(三)注重讲练,强化探究。教师讲练时,应体现探究性,寻求多种解法,对比多个答案,将学科思想的提炼和归纳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领略,最终让知识之舟“泊”于学科思想的“锚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