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工作17年,这份职业似乎是很早就选定了,但是行走至今,却似乎是命运使然。曾经想过很多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而总是没有改变的勇气,甚至连更换工作单位、教学学段的勇气都没有,更不要谈离开这座城市或者抽离教育行业了。就这样,从毕业那天开始,我就在深圳桃源村桃源小学任教语文并承担班主任工作。
职业的难度
随着年岁的增长,经验积累的同时,也常常被问及到一个问题——“职业倦怠”。也许是因为喜欢阅读也喜欢写作、跑步,所以自己似乎还没有出现或者说长期处于职业倦怠中。虽然自己在教育的事业上并没有太多建树,但是教育的热情始终保持。在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中有这样一组关于教师自我认识的问题:“你能说你理解自己吗?你能说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在各种复杂的纠结里,你确信自己能活得内心的平衡吗?在收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吗?”是的,我不能,至少不能完全……
我有对学生的心理持久关注的能力吗?我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又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的教学是在对把每个具体的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还是只是按照一定的水平预设来构建的教学计划与实施?我尽量在每一场活动中都带上所有的学生,那么我在每一次教学中有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吗?我没有考虑过要放放弃谁,但是从结果看从过程看,是不是无意识中就放弃了一部分或者某几个、某一个呢?在学校的班级制中,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在解决呢,或者说优化那么一点点呢?初读《教师的使命》的使命是我对这份职业更具敬畏之心,因为它关系到我和学生的生命状态。
读写为师 以生命影响生命
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教育理念去改变。曾经听过教师的成长路径与黄金周期——“三年成名师,五年成专家”。非常不巧,因为自身的原因,并没有赶上这样的黄金发展节奏。那这份职业成长又有什么路径呢?
正如在参加第六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一样,我看到了自己的生长点。我需要以热爱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生命之书;我需要让自己常常从工作的细碎中抽离出来;我需要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我需要看见我身边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的需求。
在《教师的使命》第一辑中“手中有书,远方有导师”让我看到了给每一个愿意在这样上成长的老师的路径——身边有师傅,远方有导师,心中有偶像。教师作为手艺人,需要师傅,需要在身边寻找可以指导、示范的师父,在教育的细节、言谈举止中去学习,去进步。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人,能者为师,躬身请教,我们就能够得到最鲜活、最立竿见影的帮助。
远方有导师。在解决一些技术及实操的问题过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引领、智慧的启迪。可以是一部书,也可是某个人,甚至是一系列的书,一个教育家。无论是书还是人,挑选的标准就是那个与自我的阅读趣味、心智倾向,及人生规划关联。而这个遇见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使命》中循着书页,你会遇见张文质老师为老师们推荐的书: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鹏霍费尔的《狱中书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洛扎诺夫的《落叶集》、张文质老师的《唇舌的授权》。在这一章后面张老师没有接着告诉心中有偶像,在阅读后你自然能够跟着书的指引去找到心中的偶像。
期待与你共读《教师的使命》,让我们一起吧这份职业、事业、命业做好,让我们一同走上教育生命的精进与归依之路。一起出发,一起唱响生命教育行走之歌:
“我一直在走啊,为了看看天上的太阳
我一直在走啊,为了看看水中的月亮”
我的城市,我的远方
自由的教师创造自己的乌托邦
翻过一座山,我的朋友在前方
走进一座城,我的理想还在我心上
一群勇敢的人啦什么都不害怕
一群快乐的人啦走在自由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