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解读《指南》“语言”领域
(二)阅读与书写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误区点拨』
常见误区:
现象:不跟孩子商量,强迫孩子接受--“好好看这本书,其他小朋友都看过了。”“今天把这首诗背下来再睡觉。”
诊断:强硬地把知识塞给孩子。“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退步。”
迷津指点:
1.教师和家长应当为幼儿创设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园、在家中,都要有孩子的阅读区域。
2.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通过阅读促进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交流,促进孩子间的交流,增强阅读的兴趣。
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和中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的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
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3.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如:向幼儿介绍医院、公用电话等生活中的常见标识,让他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如买来新玩具时,把说明书上的文字念给幼儿听,了解玩具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