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的乐趣》有感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读费曼的《发现的乐趣》,读出了许多触动。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没有用晦涩的公式堆砌理论,反而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科学探索的本质拆解成最朴素的道理——这恰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核不谋而合:让孩子在“发现”中感受知识的温度,而非被动接受冰冷的规则。

费曼在书中提到,他童年时最快乐的事,是父亲带他观察树叶:“不要只说‘这是一片叶子’,要看看它的纹路怎么分叉,边缘的锯齿有多少种形状,不同树上的叶子摸起来有什么不一样。”这段文字让我猛然想起课堂上的一幕:教“图形的认识”时,我曾让学生带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孩子们不仅找出了“圆形”“椭圆形”,还发现有的树叶边缘是“波浪线”,有的叶脉是“分叉的直线”。那一刻,他们眼里的光,与费曼描述的童年乐趣如出一辙。原来,无论是探索物理世界,还是认识数学图形,“观察”都是发现的第一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费曼的父亲那样,帮孩子推开“看见细节”的窗户,让数学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藏在树叶、积木、钟表里的生活密码。

费曼还坦诚分享过自己的“笨办法”:为了搞懂一个物理概念,他会试着用最简单的话讲给普通人听,要是讲不明白,就说明自己还没真正理解。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每次教新知识点,我是否也该用“孩子的语言”重新拆解?比如教“除法”时,与其直接讲“被除数÷除数=商”,不如用“把12块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拿到几块”这样的问题切入。当孩子通过分糖果、摆小棒自己算出答案,再引出公式,他们记住的就不只是一个算式,而是“平均分”的本质。费曼说“发现的乐趣,在于自己找到答案的瞬间”,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的乐趣不也正源于此?

最让我共鸣的,是费曼对“错误”的态度。他说:“搞科学就像走迷宫,走错路太正常了,重要的是从错路里发现‘这里不通’,然后换个方向接着走。”这恰恰是我想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次教“两位数加法”,一个孩子把“23+18”算成了“31”,我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让他用小棒再摆一遍。他摆到“3根加8根等于11根”时,突然抬头说:“老师,我忘了把11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那一刻,他不仅纠正了答案,更懂了“进位”的道理。就像费曼在实验室里不怕失败,孩子在数学里也该不怕犯错——错误不是“学不会”的证明,而是“离正确更近一步”的路标。

合上书页,费曼的话仍在耳边:“乐趣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或许无法带孩子探索宇宙的奥秘,但可以守护他们追问“为什么”的好奇心:为什么1+1=2?为什么圆形没有角?为什么钟表要按12个数排列?当孩子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数学,他们学到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探索世界的勇气与方法——而这,正是费曼笔下“发现的乐趣”最珍贵的模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费曼在《发现的乐趣》中,将自己对物理、对世界的探索历程,化作一段段充满温度的独白。这本书没有晦涩的公式堆砌,却让我...
    多啦A梦呀阅读 36评论 0 0
  • 合上理查德·费曼的《发现的乐趣》,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位充满热情、永葆好奇的物理学大师,仿佛隔着书页向我眨...
    朝阳起阅读 20评论 0 0
  • 捧着《发现的乐趣》,我本以为是满篇物理公式、科学理论,毕竟作者理查德·费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可翻开书页,却像推...
    半帆爱吃肉阅读 43评论 0 1
  • 拜读《发现的乐趣》,仿若与理查德·费曼这位科学巨匠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费...
    wirelesswifi阅读 30评论 0 0
  • 前两天批改孩子们的写话作业,看到小轩写道:“太阳公公笑了,把金色的光洒在我的被子上。”我不禁莞尔——在孩子眼中,连...
    5dd8a51ea584阅读 3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