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立项申请书
河南 张志华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最深厚根基,是数千年来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国学不止局限于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容纳百川的“经史子集”,也包括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它已成为和现代社会相融共生的、符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资源。
2.跨学科: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问题或情景为向导,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整合语文、艺术、音乐、社会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共同服务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吟诵中融入音乐元素,在表演中体现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游戏涉及数学、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使儿童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提升,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
3.儿童语言进阶:聚焦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成长,着重探索如何通过特色教学模式激发儿童言语学习兴趣,提升其言语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以及文化内涵等,助力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二、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国学经典对于儿童品德修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在国学教育方法上,吟诵、表演等形式逐渐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针对国学儿歌化及系统的“一读二跨三融三意”模式研究匮乏,结合如此多元融合方式促进该阶段儿童言语提升的实践探索较少,现有成果应用推广受限。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1.顺应教育政策导向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将国学教育有机融入幼小衔接阶段,落实教育政策要求,丰富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良好语言素养的新时代儿童提供有力支持。
2.满足儿童发展需求
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通过不同的国学主题,开展多样系统的活动,融合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吟诵、表演和游戏等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为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if !supportLists]3. [endif]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着国学教育形式化、语言能力培养单一化等问题。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将国学教育与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紧密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
(二)研究价值
理论层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国学教育理论和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理论,为跨学科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通过深入探讨吟诵、表演和游戏在国学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填补幼小衔接“一读二跨三融三意”儿童言语发展研究空白,丰富国学与言语发展理论体系,推动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
实践层面,为教师提供实操性强的教学方案与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观念,促进家园共育。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提升儿童语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家园共育,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研究目标
1. 构建基于“一读二跨三融三意”的幼小衔接儿童言语发展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为国学教育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框架。
2. 明晰多元融合策略对儿童言语各维度(听、说、读、写)提升的作用机制,探索基于吟诵、表演和游戏的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3. 开发一系列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国学教学资源,如教材、绘本、音频、视频等,为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 培养儿童对国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提升其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在幼小衔接阶段能够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内容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特点与国学教育需求研究
运用观察法、测试法等研究方法,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和评估,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语言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园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以及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和期望,掌握他们在国学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明确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对国学教育的实际需求,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国学启言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依据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特点和国学教育需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国学启言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明确课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要求。
筛选适合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国学经典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经典篇章,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将吟诵、表演和游戏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流程。
建立国学启言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儿童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指标应涵盖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儿童自我评价相结合、家长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等,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实施效果,为课程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三)基于吟诵、表演和游戏的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吟诵策略研究:探索不同类型国学经典的吟诵方法和技巧,如古诗的平仄韵律、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把握等,分析吟诵对儿童语言感知能力、记忆力和韵律感培养的作用机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吟诵教学策略,如教师示范吟诵、儿童跟读模仿、小组合作吟诵、配乐吟诵等,引导儿童在吟诵过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之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表演策略研究:研究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人物等元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包括剧本编写、角色分配、道具制作、舞台布置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演活动对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促进作用,提出在表演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方法,如引导儿童理解角色性格和情感、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角色台词、组织儿童进行表演后的反思和评价等,通过表演活动激发儿童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游戏策略研究:设计各种类型的国学游戏,如国学知识竞赛游戏、诗词接龙游戏、汉字拼图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分析游戏对儿童语言学习兴趣、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探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国学知识,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国学游戏教学策略,如游戏情境创设、游戏难度分层、游戏奖励机制等,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国学启言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根据国学启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要求,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绘本、音频、视频等。教材编写应注重内容的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采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国学经典内容;绘本创作应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以故事的形式诠释国学经典的内涵,增强其可读性和吸引力;音频资源应录制标准的吟诵示范音频、国学故事音频等,供儿童聆听学习;视频资源应拍摄精彩的国学表演视频、教学案例视频等,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和途径,如何将教材、绘本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运用音频、视频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如何引导儿童自主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外学习等。同时,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假设
通过开展不同的国学主题教育活动,采用吟诵、表演和游戏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表达更加流畅、词汇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等方面,并且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也会有积极的转变。
开发国学启言系列活动,整合各学科资源,为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支持,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在幼小衔接阶段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要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国学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家园共育,增强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拟创新点
该课题首创“一读二跨三融三意”全方位儿童言语发展模式,将古诗深度儿歌化,融合多元领域学科,拓展言语学习路径,开发集自然、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多元教学资源,实现了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和资源创新
1.“一读”:国学吟诵启言语之门
精心挑选适合幼小衔接儿童的经典古诗,不仅通过传统的朗读方式让儿童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更着重引入古诗儿歌化的创新形式。将古诗改编成朗朗上口、旋律轻快的儿歌,如《咏鹅》,为其编写简单活泼的曲调,歌词重复且富有童趣,“大白鹅,向天歌,红掌拨清波”,让儿童在欢快的歌声中轻松记住古诗内容,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开启言语启蒙的第一步。
2.“二跨”:多元融合拓言语之径
(1)跨幼儿园五大领域:
①健康领域与古诗儿歌戏结合:编排古诗儿歌韵律操,根据古诗儿歌的节奏设计相应的动作,使儿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强化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春晓》的儿歌韵律操中,“春眠不觉晓”时做伸展懒腰的动作,“处处闻啼鸟”时模仿小鸟飞翔,增强儿童身体协调性与语言节奏感,促进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②语言领域深入拓展:利用古诗儿歌丰富的语言素材,开展故事讲述、儿歌创编等活动。教师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后,引导儿童根据儿歌的形式创编新的诗句,如在学习《静夜思》儿歌后,鼓励儿童说说自己在夜晚看到的景象并编成儿歌,“窗前明月光,星星闪光芒。低头思伙伴,快乐在心房”,锻炼儿童语言组织和创新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灵活性。
③社会领域文化渗透:借助古诗儿歌中的文化元素,开展主题活动。如在学习《清明》儿歌时,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让儿童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古人过清明的情景,通过对话交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社会交往中的语言话题和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文化内涵。
④科学领域知识关联:挖掘古诗儿歌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儿童观察探究。比如《大林寺桃花》儿歌中蕴含的海拔与气温对植物花期的影响,组织儿童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并用语言记录和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培养儿童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的逻辑性,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⑤艺术领域创意表达:鼓励儿童用多种艺术形式诠释古诗儿歌。可以绘画古诗儿歌中的场景,制作与儿歌相关的手工艺品,还可以为古诗儿歌编排舞蹈,同时让儿童用语言讲解自己的创意构思,如“我画的是《小池》,蜻蜓停在荷叶上,荷花粉粉真漂亮”,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促进语言与艺术审美的协同发展。
2.跨学科
①古诗儿歌与音乐学科:与音乐教师深度合作,根据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为儿歌创作独特的音乐。如《江雪》的儿歌配上清冷孤寂的旋律,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儿童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味,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使儿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语言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②古诗儿歌与戏剧学科:将古诗儿歌改编成儿童短剧,让儿童在表演中展现故事情节。如《赠汪伦》的短剧,儿童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对话,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友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和角色塑造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表演,提升语言的艺术魅力和交际功能。
③古诗儿歌与自然学科:开展户外自然探索活动,结合古诗儿歌中的自然元素。在公园中学习《村居》儿歌时,引导儿童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放风筝的场景,让他们用语言描述眼前的自然景色和活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描述能力,丰富语言表达的素材和内容,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
3.“三融”:多维沉浸丰言语之涵
①融自然之灵:打造“古诗自然课堂”,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古诗儿歌的魅力。在春天的花园里,播放《大林寺桃花》等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让儿童观察花朵绽放、蜜蜂飞舞,体会自然与古诗的融合之美,使儿童的言语表达充满自然的灵动与诗意,为语言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② 融文化之萃:深入挖掘古诗儿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体验活动让儿童传承文化基因。在传统节日期间,学习相关的古诗儿歌,如春节的《元日》,让儿童参与写春联、拜年等活动,用语言讲述节日习俗和感受,使儿童的言语表达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语言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
③融生活之趣:将古诗儿歌融入日常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如在餐桌上唱《悯农》儿歌,教育儿童珍惜粮食;在睡前听舒缓的古诗儿歌,营造温馨氛围,让儿童在生活中自然运用古诗儿歌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熟练度和自如度,培养儿童对语言学习的持久兴趣。
4.“三意”:愉悦体验固言语之基
①学得无意:营造充满古诗儿歌氛围的校园和课堂环境,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古诗儿歌,教室布置古诗儿歌墙,展示儿童的绘画、手工作品等。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自然地哼唱或引用古诗儿歌,使儿童在无意识状态下接触和喜爱古诗儿歌,为言语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儿童在轻松氛围中吸收语言营养,提升言语素养。
② 学得随意:尊重儿童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古诗儿歌学习资源和自主选择空间。课堂上设置古诗儿歌拼图、绘画、朗诵等多个区域,儿童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儿歌的奥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创意,教师给予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儿童在自在的氛围中探索语言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言语表达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③学得乐意: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激励性的古诗儿歌学习活动和评价机制。举办“古诗儿歌之星”评选、古诗儿歌表演大赛等,对表现出色的儿童给予奖励,如古诗绘本、小舞台道具等;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古诗儿歌活动,如家庭古诗儿歌朗诵会,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投入学习,享受言语提升带来的快乐,为幼小衔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儿童对语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从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确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学启言课程体系的构建、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策略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
加强团队协作,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共同推进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多种方法,精准把控研究过程,做好研究资料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写出报告和总结。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国学教育、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幼小衔接教育以及跨学科教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调查研究法: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状况、教师和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等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确保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堂,与教师合作开展国学启言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通过行动研究,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研究方案,提高研究质量。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研究在国学启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儿童的学习表现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实验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实施国学启言教学实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比两组实验对象幼小过渡的顺利性。
(三)技术路线
技术路径:制定课题规划——课题讨论——实验探讨——反思调适——查阅资料——总结分析——形成模型——形成报告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25.01--2025.02)
组建课题研究队伍、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查阅相关文献,提高认识并达成共识,确立本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制定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计划,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研究规划、组织落实与前期研究。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2025.03--2026.05)
(1)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和生活经验,规范研究的内容,着手实施国学启言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内容。
(2)在研究过程中,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边实践,边研究,边思考,边调整方案。
(3)按时组织课题组工作会议,定时交流研讨并汇总相关研究资料,编写资料集、撰写成果报告。
(4)公示阶段性成果,做好阶段小结,并确立下一阶段研究的任务。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6.06--2026.08)
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包括图片、录像、札记、课例、文件、计划、方案总结、材料、会议及活动记录等;撰写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上报相关结题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及有关数据、汇编科研资料和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研究成果讨论,并写出《国学启言:跨学科驱动儿童语言进阶实践》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做好结题工作。